最近读到几篇推文,觉得很好,深合我意,忍不住写下来,以飨诸君。
关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我向来以为,约等于这个人的文言文水平。一个人的文言文水平高,他的文章,文辞就优美,揣情摩意、遣词造句就贴切。
意思是说,我们内心有很多微妙的情感、复杂的情绪、跳脱的念头,这些感觉,如何用文字写出来,而且别人读了,感觉说中了他们的心思,那么,这就是一个文字高手。
总之,思想和文字,就是意识的一体两面,思想看不见摸不着,非见诸文字不可。
好的文字,刻在经典里,流传至今。拙劣的文字,却像荒芜的思想一样,被风化而消散在历史里,一丝痕迹也留不下。
那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水平呢?自然是理解之后,记住前人的表达方式,说白了,就是疏通文义之后,去熟读,去背,去使用。
举个例子。
我对“何…若此”这个句式,见过很多次,但真正让我试着使用这个句式,却是前天看书,看到一句“何马家之不幸也若此?”
我觉得这个句式真是表示感叹意味的绝妙好句,所以,你看我昨天的推文中,就仿写了好几句,方便自己牢牢记住这个用法。
但要怎么去疏通文义呢?
今天看到一个推文,原文是这么说的:
研究一部古代作品,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著作,无论读多少遍,都不如扎扎实实地做一遍注释与今译的工作,只有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理解,并且把每一个词语都放在上下文中加以考察比较,才能真正领会出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图与寄寓。否则的话,就算是字面上疏通了,连贯起来仍是晦涩难解。
这个作者是注《庄子》的,他说的这番话,只有真正扎实做过注释与今译的人,体会才深刻。
他的意思是说:
1、一篇文字,并不是你诵读了很多遍,就能理解,大概率你是浮在表面上。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类的话,你听一听自无大碍,但切莫当真。
2、要真正掌握一篇先秦文字,最好是扎扎实实地做一遍注释与今译。对于小朋友而言,其实就是对译法。关于对译,我写过很多篇文章,确实是小朋友学文言文的好方法,此不赘述。
3、逐字逐句分析理解。市面上的古籍,大部分是意译,许多读者也是意译大法的拥趸。就好比我昨天写的那篇《宋玉对楚王问》的文章一样,很多人认为这么死抠字眼,完全没必要。
4、放到上下文中反复咀嚼文义。
这个作者还说:
在着手《庄子说 说庄子》之前,我们曾经信心满满,以为一切都早已烂熟于心,只需要花些时间一篇篇地写下去而已。但真正工作起来,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有时为了一个词的注释、一个句子的今译,都需要查找、琢磨良久。
这分明也是我准备《古文观止》讲义时的写照啊。
只有真正这么做过的人才体会深刻。
但也只有真正这么做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这么做对自己功力的增长是多么大的帮助。
何文言功力之大增也若此!
总结起来,就是:
你的语文水平取决于你的古文水平。
要提高古文水平,最好扎扎实实地、逐字逐句地做一遍注释与今译。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