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教合一第一人——张鲁
张鲁是汉末割据势力中非常特殊的人物,他的崛起得益于汉末诸侯纷争,也得益于其祖孙三代传播的道教。
各路诸侯争霸的焦点大都集中在中原地区,这使得汉中这块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地区被忽略了,因此给了张鲁以可乘之机。同时,张鲁集团“雄据巴、汉垂三十年”的方式也很特别,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宗教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张鲁集团的存在,不仅对汉中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无奈降曹
就在张鲁苦心经营巴汉、闭关自守之时,汉末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被人忽略的汉中地区,逐渐成为了各大政治、军事集团争夺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张鲁政权面临的空前的危险也在日益临近。
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后,中原形势日益明朗。曹操集团占据了中国的北方,孙权集团拥有了江东地区,刘备集团也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占领了刘璋控制的益州,三分天下的大局初定。这时张鲁所盘踞的汉中地区就自然成为曹操、刘备集团争夺的主要目标。
刘备进攻汉中时,谋士杨洪就曾经提醒有些犹豫的诸葛亮:“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这就足以说明汉中对于立足未稳的蜀汉政权的重要性。
而曹操则早在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开始就已经开始盯上了汉中地区。在集中力量消灭了盘踞在凉州的韩遂集团、马超集团之后,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开始,对张鲁集团进行攻击。
据《三国志》诸传及其注引的资料记载,这场战争的过程是这样的:张鲁的弟弟张卫率领杨昂、杨任等人在阳平关一带驻扎。曹操大军与之交战不利,而且粮食供应出现问题,因此曹操打算退军。但是在撤军的过程之中,夏侯惇、许褚的军队深夜迷路,误闯了张卫的大营(也有记载说是有数千野麋闯入)。而张卫的军队又误以为是曹军主力发动奇袭,一时间阵脚大乱,曹军乘乱夺取了阳平关,打通了进军汉中的通道。
此仗结束之后,汉中门户大开,不得已张鲁只得向巴中地区撤退。临走之前,张鲁的手下建议张鲁将南郑仓库中的物资全部烧毁,遭到张鲁的拒绝。同时张鲁也拒绝了功曹阎圃投降刘备的建议,《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了张鲁说的这句名言:“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两个举动表明,张鲁一早就做好了投降曹操的打算。
曹操进入南郑之后,对张鲁的做法心领神会。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定汉中,派遣使者前往巴中劝降,张鲁欣然归顺,并委质于曹,“雄据巴、汉垂三十年”的张鲁政权从此烟消云散。
此前,刘备也曾令黄权去迎张鲁,未果,遂悻悻道:“鲁虚伪,未必尽忠于操。”可事实证明,张鲁在曹营生活得非常不错。
《三国志·张鲁传》记载:“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为子彭祖(曹宇)取鲁女。”张鲁甫一归顺,便被曹操拜为镇南将军,其膝下五子一女也得到了好的归宿。
显而易见,张鲁备受曹操重视。就连裴松之也说:“张鲁虽有善心,要为败而后降,今乃宠以万户,五子皆封侯,过矣。”
张鲁集团最后的灭亡,是有其必然性的。和刘璋集团的结局一样,在汉末局势日趋明朗的形势下,像张鲁之类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无论如何努力以求自保,但终因势力稍逊,终将为其他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所吞并。
历史留名
张鲁集团在巴汉地区生存了近30年时间,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
在此其间,张鲁利用宗教的组织形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不但对巴中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而且对于积极推广中国早期的民族宗教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张鲁集团消亡之后,张鲁及其家人、信众被迁居至中原地区,并使五斗米教从地方性宗教转变为全国性宗教。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由五斗米教转变而成的道教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民族宗教,道教的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