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足鼎立的第四方,占据辽东的公孙家族一直被曹魏视为心腹大患。魏明帝时期,谋士刘晔就向魏明帝建议派兵进行讨伐。而公孙渊也意识到虎视眈眈的曹魏政权对于自己的巨大威胁,所以才出现了与东吴交好的事实。《晋书·孙楚传》中,孙楚就曾经明确地指出了公孙家族在当时的政治态度:"昔公孙氏承藉父兄,世居东裔,拥带燕胡,凭陵险远,讲武游盘,不供职贡,内傲帝命,外通南国,乘桴沧海,交酬货贿,葛越布于朔土,貂马延于吴会;自以控弦十万,奔走之力,信能右折燕、齐,左震扶桑,鞣斩沙漠,南面称王。"
也就是说公孙家族从来就没有打算真心投靠曹魏集团或者是孙吴集团,他们采取"挟两端"的战略,企图在三足鼎立的时期谋求自己的生存之地。而作为与辽东相邻的曹魏政权在完成了内部政治、经济、军事的各项准备之后,与盘踞辽东数十年的公孙家族的决裂是早晚的事情。终于在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由于公孙渊公然与东吴交好并辱骂曹魏使臣,幽州刺史毋丘俭奉命向公孙渊摊牌了。雄踞辽东近五十年的公孙家族的命运也到了最后的关头了。
《三国志·公孙度传》中说:"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毋丘俭等赍玺书征渊。渊遂发兵,逆于辽隧,与俭等战。俭等不利而还。渊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节,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应该说此次战斗的胜利无疑使得公孙渊的信心膨胀。"渊遂自立为燕王"这无疑是一直称臣的公孙家族对于曹魏政权的公开反叛。这当然是曹魏政权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在第二年,曹魏又派出了司马懿对辽东进行征讨。
《三国志·公孙度传》中说:"二年春,遣太尉司马宣王征渊。六月,军至辽东。渊遣将军卑行、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宣王军至,令衍逆战。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宣王令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衍等恐襄平无守,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遣衍等迎军殊死战。复击,大破之,遂进军造城下,为围堑。会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雨霁,起土山、修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壬午,渊众溃,与其子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雄踞辽东五十年的公孙家族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对于辽东公孙家族,近代学者金毓黻先生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分析:"每当中原板荡,辽东以僻处一隅、官其地者,可为保境安民之计,久之遂割据称尊,而中央亦不能过问焉……正为公孙度为前例,在就人民而言,前者如王仲、逢萌,后者如管宁、邴原、王烈,皆以遭逢季世,去危邦而适乐土,士大夫响往于上,则庶民归附于下,此亦为促使公孙氏割据自雄之一因……公孙氏虽由小吏起家,然乘时得势,颇有智略,又有归附诸贤,为间接之助,而基已成,设其后世无公孙渊致妄自尊大,背叛中朝,亦可以留祚无穷,保安一方。"
虽然公孙家族最后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雄踞了东五十年,对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这其中,尤以公孙度、公孙康父子开疆固土、抵御外族侵略、扩大古代中国版图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