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过去,他仍是最好的老师,他的育人之道仍不过时

愚鲁说文化 2024-04-14 02:40:25

不论是有教无类还是因材施教,情都是基础——“仁者爱人”,饱含深情地为人,成人,育人……教他们做个有情人,做个爱人之人,做个育人之人。人若无情,理何以归?

孔子是历史上第一等重要的人物——是的,不止是“我国历史”或“古代历史”,就是全息全览的人类历史。何至于此?太过誉了吧?因:即便是把孔子身上所有“多余的东西”除去,亦即是把那些历史性传奇、政治性装潢统统除去,而赤条条地剥到他就剩一个“教育家”——他的育人之道,亦足以刻在今之地球上所有的校园内。竟是什么样的育人之道,这么普世,这么神奇吗?起码有三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通情达理并注重实践。

——这方面的专业论述汗牛充栋,这里就不再讲什么理论了,单看几则故事。

罗马尼亚校园内的孔子像

首先,具体什么是“有教无类”?某天,一个从“互乡”来的孩子请见孔子,孔子很自然地接见了他,聊啊聊的。然而,学生们不干了:“互乡那是啥地方啊?您没听说过那个地方的人惯行坏事,从不讲道理吗?”他们的老师依旧自然,拿起就答:“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人家主动要求进步,主动去掉自己家族的污点,何必还揪着人家的出身不放呢?(《论语·述而第七》)即此,还需要多说什么是有教无类吗?

——不论出身或才学,甚至不论你的求教是不是装的,只论你是不是一个“人”。

孔子如光,人尽可得

人者,欲脱野蛮而向文明者也,正如那个主动走出了互乡之地的孩子——是“人”也,就好好教育。今之“义务教育”,盖祖述于此。至于今后教成什么样、孩子变成了什么样、是否堕落为了亟待正义之士“鸣鼓而攻之”……都是后话,都排在有教无类、“先教了再说”之后。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哈哈哈,来来来,我都教,到年龄就行(一说“束脩”指年龄),给老师点吃的就行(一说指干肉)……(《述而第七》)

杏坛:世传孔子讲学处

——教则教矣,当然也不能不问如何成才。如何成才呢?可看夫子的因材施教。

学生子路提问:“是不是听到了就去做呢?”夫子忙劝:“别急别急,你不是还有父兄呢吗?怎么能毫无顾虑呢?”然则冉求提了一模一样的问题:“老师啊,闻斯行诸?”夫子却笃定地说:“闻斯行之,放手做去吧!”这……这……一旁的公西华懵了:“这不是同样的问题吗?”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这两位同学性情不同,“行”的尺度自应不同。

——因材施教者,指点到人,尽其具体,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引导他们走向中道。

河南濮阳子路祠

是的,完美的“中道”并不存在,但拉一把暴虎冯河的子路,再推一把总是画地为牢的冉求,“中”也不远。惜哉!子路到底牺牲于他这个“死而无悔”的性子,冉求亦不敢违抗季氏,为之聚敛——到底到底,皆没能走到夫子的中道上来。但,若这些具有严重性格缺陷的人,从来就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呢?怕是更糟——或者年纪轻轻便倏忽死于另一处暴戾的“互乡”,或者唯唯诺诺一辈子,暗地里极尽算计,“乡愿”以终。成不成才的……

——因材施教起码是一种“托底”。具体指导亦直接呵护,性格缺陷者尤需于此。

子路祠内的子路墓

最后,具体什么是“通情达理”?儒生摇唇鼓舌、不事生产,哪里又“注重实践”了呢?通情达理者,通情方能达理,达理亦始于通情。不论是有教无类还是因材施教,情都是基础——“仁者爱人”,饱含深情地为人,成人,育人。颜回去世、伯牛将死,孔子皆毫无保留地展露深情——“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第十一》)、“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这同时也是对其他学生的教育。

——教他们做个有情人,做个爱人之人,做个育人之人。人若无情,理何以归?

颜子的陋巷,蜿蜒不绝其踪

此如:孝亲之理何以归?朋友之理何以归?忠荩之理何以归……哪个理的底下不需要情?宋明儒生的一大问题,正在于混淆了“常情”和“人欲”,从而把情和理对立了起来——此又为精明的“牧民者”所看到,而真的批量制造出枯搜故纸、毫无力行气概的木偶。孔子这样的教育者不是啊!上述的“闻斯行之”已足以说明;此外,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各路诸侯常常从他的课堂上直接挑选干才。上述的子路、冉求皆是,还有更能干的人——子贡……

——那是既能教得出来颜回那样的真纯圣贤,也能教得出来子贡那样的实干大材。

子贡为孔子守灵之处

总之是孔子育人,一者,有教无类,是“人”就行,就可以教;二是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直接的呵护;三是讲情,以达理,待它渐而合入前述两点——既鼓励你做个纯粹的学者、思想者,也鼓励你做个实干者。一面讲人的“普遍性沉淀”,讲“中道”;一面看你适合做什么、乐得做什么,欣慰地看你完成“特殊性沉淀”(化自李泽厚)。两千多年行过,全球数十亿人、百亿人活过,这样的老师不好吗?这样的育人过时了吗?

——还是那话,便是只还他一个孔老师,朗朗书声,文行忠信,他不还在那里吗?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4年4月10日星期三

【主要参考文献】《论语》,司马迁《史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李泽厚《论语今读》等。

​​​

0 阅读:0

愚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