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战”过程中奥-德两国是如何向他国宣传所谓“圣战”的?

荣巨说历史 2023-04-25 12:04:11

一、奥-德情报机构的运行

在“圣战”宣传过程中,情报机构必不可少。良好的情报机构可以有效地搜集、分析情报,配合宣传活动的进行。

奥斯曼帝国的情报机构是国家情报组织,以下简称TM。其实,TM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的情报机构,在政府机构中也没有稳固的地位。它不对任何一个部门负责,而是直接对大维齐尔和陆军部长负责。

TM成员为德国宣传工作印刷了大量的传单、小册子和书籍,还曾派代表团秘密前往沙特阿拉伯,争取伊本.沙特的支持。另派出33名使者和一艘装满黄金和武器的德国货船,前往印度、阿富汗和伊朗。当时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发回电报称,土耳其政府和德国已经开始“圣战”宣传了。

德国方面,据称德皇己经皈依了伊斯兰教,取名为哈吉.穆罕默德.吉利亚莫,并宜扬德国是为了伊斯兰事业与协约国对抗。其实,大多数穆斯林民众都不知道德国,更不用说它的皇帝了。TM追求更实用的路线:努里带领600名阿拉伯游击队员到达阿勒颇进行宜传活动,这是TM第一批分遣队来到阿拉伯省。

TM有两个资金来源,战争部的“秘密预算”和德国的黄金补助,德国有时试图通过扣押付款控制该组织。英国人不相信土耳其人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将“圣战”宜传归于德国的影响,对奥斯曼帝国狡猾和主动性的低估,是英国在整个中东战争中所犯的最大错误。

由于奧本海姆的血统以及其追求的目标,反对者戏谑奧本海姆只是通过与埃及长辈或其他中东精英的密切接触获取信息,而不是通过密集的研究和独立的观察、分析。其实,早在1914年8月,奥本海姆就向首相贝特曼.霍尔韦格提议,建立一个收集和分析从近东以及其他穆斯林国家所获信息的机构。最初德国官员既不接受他的提议,也不愿承担情报机构的巨大开销。

1914年9月,奥本海姆自己出资成立了东方情报办事处,以下简称IOfE。因此,作为一个组织,它--开始就缺乏人力和资金,男爵和IOfE都处在外交部边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15年外交部才给予财政援助,同年3月将其移至奥斯曼帝国。

起初,IOfE的工作是报告关于西线的战况。随着IOfE人员和任务不断扩展,德国官方认为“圣战”宣传是一个有潜在价值的实验,不过仍专注于西线战事。由于奧斯曼帝国和德国在中东地区利益的不同,使原本就不发达的双方情报机构得不到良好运行,最后无疾而终。

二、德国宣传使团的活动

德国宣传的主要目标是在协约国穆斯林殖民地煽动叛乱,而埃及是奧斯曼帝国和德国为数不多的共同目标之一。德国人完全没有意识到,由于多方利益冲突,土耳其人、德国人、埃及总督以及埃及民族主义者,注定无法在埃及引发民众起义。

德国人认为埃及是不列颠帝国的软肋:“英格兰只能在一个地方——埃及,受到攻击和致命伤害。失去埃及将意味着英国不仅要结束她在苏伊士运河的统治,还要失去她与远东和印度的联系,而且可能还会使她失去在中非和东非的殖民地。

通过伊斯兰教力量征服埃及,也会危及英国在印度的六千万名穆斯林臣民。”但德国人忽略了合作各方之间根深蒂固的猜疑:德国希望从战略上和道义上损害英国在埃及穆斯林臣民中的形象,土耳其人渴望重新征服埃及,埃及总督梦想再次贏得王位,而埃及民族主义者志在独立。

事实上,自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后,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统治就已名不副实,埃及不再把奥斯曼素丹当做伊斯兰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不再高看奧斯曼政府;加之英国立即在埃及封锁了奥斯曼素丹宣告“圣战”消息。所以,埃及并未发生起义,针对埃及宣传计划失败。

协约国严格的审查制度极大地影响了德国宜传工作的进展,所以宜传的最佳时机定在每年穆斯林去麦加和麦地那朝圣期间。为了利用这一机会,德国人决定向麦加派遣一名伪装成穆斯林朝圣者的宣传特工,但存在一定风险。

首先,特工必须始终隐藏身份而不被揭穿。其次,特工的存在必须对土耳其人保密。最终这一任务由马克斯.罗洛夫执行,他曾在阿拉伯和荷兰东印度群岛生活多年,计划伪装成一名南部阿拉伯的穆斯林后裔前去朝圣。由于时间紧迫,罗洛夫经由塞得港、亚喀巴到达麦加。

他定期邀请穆斯林神职人员和其他朝圣朋友吃饭并告诉他的客人,英国人的传言纯属捏造。罗洛夫毫不费力就说服了印度的乌勒玛,后者对德国产生了同情之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也同情CUP.罗洛夫分析了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不相容问题,得出如下结论:

阿拉伯人的态度主要依靠土耳其的军事表现,这也是“圣战”宜传成功的关键。德国已经错过了比英国人向阿拉伯人提供更多贿赂的机会,但在阿拉伯,土耳其人还是英国人将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仍然是未知的。

此外,德国驻外领事们也纷纷展开宣传行动。德国驻雅法(以色列城市)领事布罗德博士撰写的反英国文章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并以传单形式分发给大马士革和阿勒颇领事馆。在土耳其当局、以及在埃及的德国企业支援下,宜传材料或被烤进面包里,或被缝进旅行者的鞋子里,偷送到埃及。

在阿勒颇,攻击协约国的文章都是由德国领事馆印发的。到1914年12月11日,共印刷了47种不同的宜传单,第-批印了500份,第二批印了1000份,阿拉伯各省的其他德国领事馆各送交100份,其余的分发给阿勒颇、代尔祖尔、哈马和霍姆斯(均为叙利亚城市)。

因为战前,德国在叙利亚几乎不为人知,而法国、英国和俄国活跃度较高,驻大马士革领事哈尔德格认为必须增加德国的宜传力度.为此提出以下三步:

首先,让穆斯林感受到德国的“真情实意”;

其次,相信奥斯曼帝国与德国联盟的好处:

最后,必须让穆斯林产生对协约国的敌意,积极支持土耳其战争。最后一步难度较高,因为叙利亚人“比起战争,更重商业”,也不信任土耳其政府。

为了提高土耳其政府在叙利亚的声誉,哈尔德格与大马士革、海法、阿克和纳布卢斯等政府官员、宗教名人建立了私人联系。虽然宜传效果不明显,但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当地人的自豪感和团结意识。

驻巴格达领事黑塞(Hesse)提出德国在中东宜传面临的重大问题:极低的识字率(不到2%),尤其是贝都因人。这样就给英国提供反宣传机会,英国特工们在这些部落慷慨地分发黄金和武器。所以,黑塞指明是金钱和武器,而不是纯粹的语言让尚武的贝都因入反抗英国。

被派往阿拉伯省份进行反英宜传的普吕佛博士,通过特工情报网络监控当地民众对宣传的反应。根据普吕佛博士的观察,德国在巴勒斯坦和阿拉伯省份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与英国的联系以及前者与土耳其当局的恶劣关系,同时指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对土耳其和德国“圣战”宜传的态度不温不火。

上述表明,德国的领事们追求的是一种广泛的宣传活动。普吕弗博士很清楚奧斯曼帝国严重的军事缺陷损害了宣传工作的可信度,德国的宣传也未能解决目标人群的宗教感情问题。

而此时,英国和法国的飞机已经在所有希腊、阿拉伯人聚居地(西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投放了数以千计的宣传单,宜称不久前准备攻打协约国的德国军队在返回柏林的途中被击败,并命令希腊人和阿拉伯人杀死所有土耳其和德国军官,与即将到来的协约国军队结盟。

瓦根海姆大使意识到情况危急,1915年初春,向柏林发出了“SOS"呼叫,要求向君士坦丁堡派遺一位可靠且有经验的人,奥本海姆毛遂自荐。

三、冯.奥本海姆的宣传征途

奥本海姆意图建立一个遍布奥斯曼帝国的宣传组织,可以与埃及、印度、苏丹、波斯、阿富汗进行通讯,这一组织还将定期向土耳其和德国政府提供来自叙利亚和阿拉伯省份的新闻。另外要争取宗教兄弟会、乌勒玛、当地显贵和部落首领的支持为宜传工作提供保障。

基于德国在奥斯曼帝国各地领事馆的报告,有必要加强和调整宜传活动,为此他又成立了“新闻中心组织”,旨在散布土耳其和德国的宣传材料,对抗敌人分布广泛的宣传网络。

以书、小册子、报纸、传单和大型海报作为宜传材料,并印有土耳其、匈牙利、德国和1915年后期保加利亚的帝王形象图。每个新闻工作室都将近期战争的电报翻译成当地语言,放在一个玻璃盒子中公示。最终,整个奥斯曼帝国有70多个新闻工作室。

除了重整德国的宣传,奥本海姆还打算利用他的私人关系,协调土耳其政府与有影响力的阿拉伯人士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是为土耳其战争获取阿拉伯人支持的关键人物,因此在1915年3-4月埃米尔费萨尔(侯赛因第三个儿子)访问君士坦丁堡期间,他立即着手在杰马尔帕夏和费萨尔之间斡旋。

男爵认为,侯赛因对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厌恶源自后者控制汉志的意图明显,并计划以侯赛因的一个侄子取代谢里夫。由于奧本海姆中肯的观点,费萨尔非常看好他。对于汉志王国的局势,莫里茨教授在1915年2月的一份报告中有所提及。

文官,尤其是电报和电话接线员,多受雇于谢里夫侯赛因;财务方面,侯赛因能从每年朝圣者贸易中获取不菲收入:在他的权力范围内,即麦加-麦地那-延布三角地带,控制了所有通讯。

尽管土耳其政府对侯赛因的耐心已经耗尽,奥本海姆还是建议对汉志采取谨慎和克制的政策,认为侯赛因对奥-德宜传的支持至关重要。事实上,确保与侯赛因合作的最好办法是帮助解决汉志的食物短缺问题。

通常,汉志须从叙利亚或埃及进口粮食,每年的朝圣季,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增加了对食物供应的需求,对埃及谷物的依赖给英国提供了控制侯赛因的机会。然而,德国宜传的泛伊斯兰团结,至少在阿拉伯诸省内注定要被政治现实打败。在《伊斯兰宣传计划》达成后不到6个月,侯赛因就与英国缔结了类似协议。

攻击CUP的宜传报纸指责青年土耳其党人是德国人的傀儡,根本无法保卫奥斯曼帝国,甚至计划利用异教徒(德国士兵)对抗“上帝的士兵”。由于英国在该地区的武器装备优势以及慷慨资助,不久就与谢里夫侯赛因结为盟友。

1916年,奥本海姆回到柏林,新闻中心组织被调往德国海外,专门负责商业宜传。就此,这场奧-德合作的“圣战”宣传活动落下帷幕。

-1 阅读:74

荣巨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