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从辽太祖到辽穆宗是辽朝的草创期、扩张期,那么辽景宗至辽兴宗则是辽朝的稳定期、兴盛期。尤其圣宗时期,圣宗在宰执群体的辅助下,国力臻于鼎盛。
这个时期辽政权内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辽帝吸收和采纳宰执们的建议,灵活地调整了与周边各个政权的战和关系,政策重心由对外战争转向内政建设。辽景宗即位后,辽朝国内外形势已有所改变,国内局势较穆宗时趋于好转,国外形势则仍然严峻。
南边的强敌宋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至景宗即位时,已先后灭掉南平、后蜀等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开始向辽的属国北汉发动攻击。景宗派兵援汉却大败而回,尔后主动攻宋又铩羽而归。景宗认识到辽朝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势力强弱对比已发生变化,于是开始约束北汉不得妄动并主动与宋修好,并于保宁六年(974)达成雄州和议。
宋在扫平南方其他割据势力后,又将目光投向了北汉。景宗派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敌烈、南院大王斜轸、枢密副使抹只率军赴援,却大败于白马岭,损失惨重。这次大败决定了北汉的亡国命运。而宋下河东后,马上“乘锐侵燕”,辽宋两国的直接冲突爆发,辽宋进入长达20余年的战争状态。
在辽宋之战中,表现亮眼的宰执有耶律沙、耶律斜轸、耶律抹只、萧继远、韩德让、耶律奴瓜、萧排押等。耶律沙,穆宗朝累官至南府宰相,景宗即位后命其总领南面边事,耶律沙长期镇守南疆,有丰富的和中原王朝军队作战的经验,宋攻河东时多次率军救援,在白马岭败后退回幽州,随后与耶律休哥及斜轸等大败宋军于高粱河。成功击退宋军对幽州的第一次军事行动。
耶律斜轸,辽初重臣耶律曷鲁之孙,性明敏,承天太后父枢密使萧思温举荐斜轸有经国之才,因此获得景宗赏识重用。历任西南面招讨使、南院大王、枢密副使、北院枢密使,参加了景宗时期历次对宋作战,圣宗时又多次亲率大军出征,或随太后出征。
统和二十二年(1004)辽朝举全国之力南伐宋朝,斜轸卒于途中。耶律斜轸一生戎马,在对宋大战中多次率军为契丹取得胜利。萧继远,萧思温之侄,后收为养子,尚景宗长女齐国公主。
自统和四年(986)萧继远出任北府宰相,“自是出师,继先必将本府兵先从,”所至皆捷,史称“将兵攻战,未尝失利。”耶律抹只,以皇族身份进入仕途,景宗时为林牙,以干给称。保宁年间升迁至枢密副使。
白马岭之战时为监军,战败后入幽州,辅助耶律休哥等击败宋军。满城之战独全师而还。宋太宗第二次进攻燕云又先一步入幽州修缮城防,为这次反击战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耶律奴瓜、萧排押等也多次参与对宋战争,并取得过不少胜利,打消了宋朝直接出兵收复燕云的企图,保卫住了太宗取得燕云十六州的果实。但辽宋之间不断的战争,给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损伤,且数十年互有胜负的角力已经让双方意识到谁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消灭对方。
统和二十二年,承天太后与圣宗携韩德让等文武大臣南征。辽师一路孤军深入,至澶州时被宋军阻击,不得寸进。加之前锋主帅萧挞览在侦查时被宋军射死,承天太后已有厌兵之意。
于是王继忠作为使者沟通宋辽双方,致书宋真宗,提示宜速议和。在此次正式和谈中,辽方的主持者无疑是承天后和韩德让。韩德让当时身兼北、南院枢密使、大丞相数个要职,是承天后的左膀右臂。
这无疑是对韩德让在伐宋及辽史和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奖赏。韩德让在维护辽宋两国友好关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和议后,奠定了辽宋百二十年的和平局面,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西夏是辽宋双方政治博弈下产生的副产物,辽宋敌对时,辽朝扶植西夏以牵制宋朝。当辽宋澶渊之盟和宋夏景德和约定订立,辽夏关系因共同应对宋朝这一基础的丧失而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辽夏从联合制宋的盟友,开始向相互戒备的敌国转变。从河西之争开始,因兴平公主问题、边境贸易问题、对宋政策问题、边境部族问题,辽夏关系逐步走向公开破裂。而部族问题是辽夏冲突的直接导火线。兴宗“重熙十一年,党项部人多叛入西夏,侯哂受诏,巡西边沿河要地,多建城堡以镇之”。
重熙十二年(1043)十月,“夏人侵党项,遣延昌宫使高家奴让之。”十三年(1044)四月,“南院大王甲寅,南院大王耶律高十奏党项等部叛附夏国。丙辰,西南招讨都监罗汉奴、详稳斡鲁等奏,山西郡部族节度使屈烈以五部叛入西夏”。“五月壬戌朔,罗汉奴奏,所发步兵与党项战不利,招讨使萧普达、四捷军详稳张佛奴殁于阵。
李元昊来援叛党。”面对西夏屡次挑衅,兴宗毅然兴兵,出师伐夏。李元昊惧,请降,兴宗咨询曾在西南为官的北院枢密使萧惠,萧惠回答,“元昊忘奕世恩,萌奸计,车驾亲临,不尽归所掠。
天诱其衷,使彼来迎。天与不图,后悔何及?”兴宗遂不受降,进军击夏,结果却遭大败,损失惨重,李元昊乘胜求和。兴宗虽得西夏求和,但对于战败之事仍耿耿于怀,在后来的七年里又发动了两次对西夏的战争。直到西夏向辽表示降服,战争才宣告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在辽夏战争表现积极的萧惠,在担任南院枢密使时,曾与刘六符等试图怂恿兴宗伐宋,“两国强弱,圣虑所悉。但这次冲突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得到解决,辽宋未再次爆发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