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消彼长的欧洲与美国

鹰瞳的世界 2024-10-12 07:57:22

“谁代表欧洲讲话?”“德意志问题又来了?”“英国脱欧会带来什么?”“欧盟会崩溃吗?”“美国将往何处去?”

在这样的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德国当代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所著《西方的困局——欧洲和美国的当下危机》一书带着读者回到欧盟肇兴之初,或是美国建国之时,为每一个当下的问题寻找埋藏在历史线索中的源头。

(西方的困局)▲

《西方的困局——欧洲和美国的当下危机》一书中讨论的是,近年来欧盟、美国及大西洋两岸整个西方世界所陷入的危机状态。

标准的西方世界包括西欧、北美和它们的若干延伸地带(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仍是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理解西方世界,需要深度理解其历史、思想。

在本书中,温克勒深刻描绘了近年来西方遇到的挑战和困境,专注于近十年发生在西方的各类重大事件,但他的眼光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将自己毕生研究的西方历史之趋势与正在发生的历史相结合,为每个问题寻得答案,并做出自己的分析预测。

这个危机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由几个危机共同组成,而且,这些危机自从2015年秋天开始,就已经浮出水面,且迅速变得尖锐,且不可调和。

美国的警察▲

首先是欧盟的合法性危机。

英国2016年开始为退出欧盟提出公投,但其实好几个月前,就有多个欧盟成员国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他们自称“非自由的民主国家”,从根本上否定了欧盟的价值观。

2015年秋天的难民危机,以及德国采取的相关政策,使其遭到欧洲各国的孤立,使欧盟离心力加强,这直接导致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暴涨,进而引发了“新德国”问题,出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德国是否应该在欧洲重新进行定位,以及角色的认定,引发了欧洲激烈的大讨论。

英国脱欧的反对者▲

民粹主义也在美国引发的后果,更是不须多言。

出于对精英派所代表的政界和建制派的不信任,民粹主义不仅动摇了美国延续近两百年的价值观,还就一些根本性问题,与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分歧,而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美国欧盟的博弈▲

标准的西方世界包括西欧、北美和它们的若干延伸地带(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我们从这个“标准的西方世界”内部,能发现不少有趣的差异:西欧和北美不一样;北美内部不一样;西欧内部也不一样;英伦与欧陆也不一样。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四个方面都是深植于西方体系政治、社会、经济制度深层的结构性问题,绝非轻而易举就能转变。但同时放眼全球,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问题绝不仅是欧洲独有,毋宁说所有国家或经济体都有可能重蹈古老欧洲的覆辙。这是各国不可不察的。

西方精英主义、民粹主义者▲

言归正传,笔者一直研究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繁荣这个热门话题。

有一句玩笑:同样是西方国家,美国和欧洲有什么差异?去一趟海滩就知道了!美国的海滩上,女士不能暴露上半身,而在法国海滩,这根本不是问题。同样的画面出现在美国的新闻节目上,电视台会被处以严厉的惩罚。这样看来,似乎美国的风气更加保守,这与好莱坞传递出来的信息不大一样。

美国的海滩上▲

有关老欧洲为何衰落以及德国为何从欧洲经济火车头变成拖后腿以及美国和欧盟国家的差异等问题扼要分析几句:

无论是疫情冲击,高能耗、战争以及能源涨幅过快、高通货膨胀,制造业增长乏力等,都会拖累欧洲经济表现,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未能触及这一问题之核心与本质。毕竟同属西方的美国不仅没有出现欧洲这样的衰退,而且近几年还在人工智能(AI)领域以及在全能核聚变、常温超导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耀眼生辉。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其他方面找出问题所在。笔者认为,欧洲的经济乏力的核心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

美国的人工智能(AI)领域▲

首先欧洲移民政策的保守僵化与逆向操作。

欧洲很多国家一方面限制从全球吸收高科技在内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又出于人道主义而慷慨接纳几百万来自中东、北非的难民,这些难民不仅很难融入欧洲文化,而且往往因宗教信仰而加剧社会紧张与冲突。像在法国发生的多起恐袭以及近期在德国发生的持刀伤人事件等,皆是如此。

笔者在十几次出行德国,德国政府就已经开始探讨是否应借鉴加拿大移民评分入籍的做法,从而优中择优。然而直到今天,我还没有看到在这方面有什么实质改进,德国社会还是一如既往,老子天下第一,固步自封。这就导致他们不仅不能大量吸收海外的新鲜血液,而且自身在开放、包容、自由的创新环境与经济环境上,也不如人意。

德国的职场▲

反观美国,凭借发达的经济水平、大量的发展机遇、包容多元的文化以及更富吸引力的移民政策等优势,成为最受青睐的移民目的地,吸收全球最杰出的各类人才。

除了大名鼎鼎的马斯克外,像谷歌联合创始人布林(Sergey Brin),PayPal联合创始人拉夫琴(Max Levchin),印象笔记前总裁利宾(Phil Libin)等,都是从小移民美国的科技大老。

2016年10月美国政策国家基金会统计显示,1901年至2016年期间,美国移民仅在化学、医学和物理学领域,就获得104项诺贝尔奖,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美国在化学、医学和物理学领域的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移民已占总数的40%。由此可见,全球移民对美国科学领域的影响和贡献何其大!反观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就不只是乏善可陈所能形容。

移民美国▲

目前欧洲很多国家官僚主义盛行,效率普遍低下。

笔者记得很多年前在德国,听到一些顶级科学家抱怨,一个科研项目从审批到拨款,大致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而在美国只要数周即可,这还不包括像OpenAI这样需要风险投资的新兴公司,可从市场迅速筹集到巨额资本的情况。这就导致越来越多德国科学家把实验基地转移到美国,或干脆移民美国,并最终借助美国市场转化成新型产品。

最近听谷歌前总裁施密特在近期的一场演讲中,就对欧洲在AI领域的官僚主义表示失望。他认为,欧洲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缺乏足够投入和决心,导致他们在AI竞争中远远落后于美国。相比之下,法国虽然表现出一定潜力,但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则显得力不从心。正如他所言,因为官僚主义,(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一直都在摧毁科技创新的机会。这必然会进一步导致整个老欧洲在AI研发方面更趋保守与落后,也势必导致老欧洲进一步衰落并被高科技所碾压。

布鲁塞尔欧盟总部▲

高社会福利下的养尊处优造成竞争乏力,市场不振。

以德国为代表的整个欧洲,至今仍昏睡在自己曾创造出的机械制造王国中,沉迷自恋,忘了今天人类已经进入AI引领下的全新时代。反观美国,则是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最活跃,法治环境最完善的经济体。尽管今日美国经济亦问题重重,尽管和19世纪、20世纪初的经济自由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在米塞斯(Ludwig Heinrich Edler von Mises)等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学者眼中,美国早已差强人意,但毕竟仍是当今世界最市场化的经济体,仍是最能激励并保障投资与创新的市场。

美国科技的翘楚▲

Google前CEO、Alphabet公司(Google 母公司)前执行董事长施密特在演讲中直言不讳地批评欧洲的社会福利制度之完善,犹如一个24小时不离手的贴身保姆。

这也是笔者感触最深的一点,试想一下,即使人们什么都不做,但生活在这套制度下,也能温饱无忧,这种美妙而安逸的环境,怎会有什么争分夺秒?怎会有废寝忘食的忘我工作?怎会有激烈的竞争与日新月异的创新?有的只会是培养出人浮于事的官僚主义、养尊处优的享乐主义,甚至无所谓进步的躺平主义作风。

别具一格的谷歌公司办公室▲

当然,美国大公司也时不时会浮现出这类问题。

施密特就尖锐指出,像谷歌这类科技大公司,就面临太过安逸而创新不足的危机(尽管他随后就为自己的言辞冒犯而公开致歉),用他的话说就是“谷歌过于注重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而非全力以赴地投入AI竞争”。如果员工每周只来公司一天,企业如何能在AI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这导致他们在与OpenAI、Anthropic等公司的较量中显得力不从心。“看看马斯克,看看台积电,这些公司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能够卷员工,你必须要把员工逼得够紧才能获胜,台积电会让物理学博士第一年下工厂干活,你们能想象美国的博士去流水线吗?”

台积电公司▲

欧盟国家明显在科学文明、科学文化和科学环境方面差强人意。

有人会认为,美国近几年在高科技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是因为资金最雄厚、科学家最多。其实并非如此,正如国内独立学者、《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所言:它更多取决于一个社会是否有更好的科学文化和科学环境;核心就是尊重自由,尊重创新。这是为什么马斯克可以在美国从事火箭、火星探索,而不可能在欧洲或别的地方做的主要原因。

美国科技领军人物马斯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曾说: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颠覆性破外。

汽车就是对马车的颠覆性破坏,AI就是对传统工业的颠覆性破坏。所以,既得利益和旧思想、旧观念必然会对它保持警惕、敌意乃至压制。这就需要良好的、自由的、包容的、开放的环境,可以使所有科学家自由地想、可以自由地做、可以自由地创造乃至创新。欧洲当今所面临的最要命的危机,恰恰就是创新环境乏善可陈,创新精神已死。

欧洲高福利生活▲

一言以蔽之,古老欧洲尤其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家在上述几个方面的表现都不如人意甚至付之阙如,这就导致在高科技与经济增长方面尽显老态,步履蹒跚。

尽管老欧洲曾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兴起之摇篮,在辉煌的过往曾拥有众多世界第一流的思想观念、技术及产品,但在时代洪流面前,在颠覆性创新面前,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这就像150多年前赶着马车、精工细作的华夏家庭小作坊,在面对欧洲隆隆驶来的蒸汽机、机器化大生产时一样,是那么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只不过今天是古老欧洲要以落后的技术与产品,去面对美国席卷而来的AI冲击罢了。

北欧风光▲

当然,必须清醒认识到,这几个方面都是深植于欧洲政治、社会、经济制度深层的结构性问题,绝非轻而易举就能转变。

放眼全球,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问题绝不仅是欧洲独有,毋宁说所有国家或经济体,如果在上述几方面乏善可陈甚至变本加厉,都有可能重蹈老去的欧洲的覆辙。这是各国不可不借鉴的前车之辙。

宋代陆游的《好事近·秋晓上莲峰》

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

谁与放翁为伴?有天坛轻策。

铿然忽变赤龙飞,雷雨四山黑。

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楖栗。

0 阅读:0

鹰瞳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