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有心无有胆|齐国国力强盛,有没有统一中国的可能?

通鉴锐圆 2024-02-08 17:21:00

视频加载中...

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由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齐宣王利用燕国内乱,引发其内战,然后出兵攻进了燕国国都蓟。

一个让他兴奋得睡不着觉的美好前景展示在他的面前:吞并燕国,齐燕一体,甚至开启天下“定于一”的伟大征程。其实齐国也有拥有“定于一”、统一中国的禀赋,他的国力、他的文化根底都是棒棒硬嘎嘎响的。

但是前半夜想自己,后半夜想别人,吞并燕国会不会引发诸侯列国的强烈反对,特别是武装干涉呢?你能武装干涉别国,别国也能武装干涉你,初一十五轮流做,天经地义啊。想到这里,齐宣王不兴奋了,但依然睡不着觉。

正好这个时候,这位高人流窜到了齐国。你猜对了,这位高人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兼中国统一的预言家孟子。

齐宣王咨询孟子,实话实说:“有人劝我就此拿下燕国,先实现齐燕统一,也有人反对这样做。吞并吧,齐国和燕国都是万乘之国,实力差不多,齐国军队打了五十天才攻进燕国;不吞并吧,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上天予之而不受,恐怕不吉利呀?孟大师,你说我是吞并呢?还是吞并呢?我还是吞并吧?”

孟子包括整个儒家学派,平常讲话都是慷慨激昂,催人尿下,但是到了具体的决策环节,再听他说的话,就是标准的片儿汤,原则性很强,但是没法执行。

孟子说:“你吞并不吞并燕国,就一条标准:就看燕国人民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燕国人民拥挤,就取了它,以前周武王就是这么做的,这叫顺应民意;燕国人民不拥护,就别取,以前周文王就是这么做的,这叫韬光养晦引而不发……。”

孟子接着说:“老百姓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躲避水火嘛。老百姓觉得被齐国统治好,自然会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如果他们觉得越发得水深火热,那就……”孟子眺望远方,一副天机不可测的样子。

孟大师不停地贡献成语,也贡献标准,就是不愿意为齐宣王背书和肯定。

其实孟子和齐宣王都是心照不宣,燕国人民高兴不高兴,还用问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可能吗?

齐宣王的迟疑等来了诸侯各国的警告,威胁要派兵。

齐宣王又找到孟子,形势越来越不利齐国了,敌众我寡,奈何处之?

孟子先调侃一下齐宣王:“当年周文王只有七十里的地盘,但是可以让天下诸侯佩服,大王您有千里,怕什么呀?”

孟大师一直拿顶流圣君磕自己,都急得要哭了。

孟子继续:“燕国不仁,虐待百姓,您出兵征讨他们,救民于水火,燕国人民一定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齐宣王心说,刚开始我们确实是这样宣传的,别说,我军在前往燕国的沿途,大家一听我们齐国是为了恢复父子相传的政治秩序,都很配合,五十余城都没有任何抵抗,直接放我们过去。

孟子继续:“但是如果您的军队在燕国随便杀人,毁坏燕国的宗庙,把燕国国库中的重器宝贝都搬到齐国,千里迢迢去了不施仁政,这的确会招致诸侯各国武装干预的。”

齐宣王心说,什么“如果”,我就是这样做滴。

孟子这回给齐宣王出了具体的主意:“如果大王下达撤军的命令,停止搬运燕国的财宝,和燕国上层商议再立一个国君,这样是可以全身而退的。”

齐宣王因势利导,挑动燕国内战,然后师出有名,进入燕国,这之前应该说都规划操作得不错。但是齐国军队进入燕国都城以后,齐宣王的战略目标不确定了。

事实上他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吞并燕国,但是齐宣王有心无胆;

中策是立自己中意的燕王后人为新君,实际控制燕国,但是齐宣王手法粗糙,太子平也没有保护好,即使如此也没关系,可以找一个与燕王有血统关系的,扶植他做王,一样可以操控燕国;

下策才是乱杀一气,抢劫一番,在诸侯威胁下灰溜溜撤回齐国。

齐宣王不管初心是什么,理性选择是什么,但是他对自己军队的控制和形势的把握都不到位,阴差阳错,最后只能走最下流的路线了。

0 阅读:0

通鉴锐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