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所致多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老段的记事本 2024-02-21 02:20:07

前面20多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气虚多汗、阴虚内热多汗、肝郁血虚多汗、营卫不和多汗、湿热多汗、体虚多汗的代表方加减运用: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逍遥散、桂枝汤、龙胆泻肝汤、牡蛎散;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头面部多汗症、手足多汗症、半身出汗、服用抗抑郁药后出汗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治疗多汗症的常用穴位;古代名医朱丹溪、程钟龄对多汗的治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甲亢所致多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甲亢,全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疾病,近些年患病率逐渐升高,也是导致多汗的常见原因。甲亢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导致机体代谢亢进与交感神经兴奋。甲亢的典型表现有多汗、心慌、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体重减轻、脖子粗、情绪急躁、怕热、手抖、突眼等,但不是每个甲亢患者都具有以上所有的典型症状。据统计,我国甲亢的发病率约为2.4%。本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患者更多。

甲状腺疾病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表现者多归属于中医“瘿病”的范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名曰肉瘿;筋脉露结者,名曰筋瘿;赤脉交络者,名曰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甲亢主要属“气瘿”范畴。如果无甲状腺肿大,而已多汗为主的甲亢,多属于中医“汗证”的范畴。

中医认为瘿病主要和肝脾有关,病因主要有情志不调、饮食失调、水土失宜、禀赋体质等,多以实证为主,病久会出现体虚,虚实夹杂的情况。关于多汗症的中医理论,前面已经论述的比较全面了,这里就不重复论述了,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合集里面的其他文章。

对于临床上甲亢多汗症的病机特点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肝主疏泄,主调畅气机、情志,影响津液输布。如果肝失疏泄、津液输布障碍,可导致汗出过多。肝气郁滞时间长,容易导致气郁化火,火热迫津液外泄,导致汗出过多。

2.长时间多汗,容易导致阴血随汗排泄,而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阴虚火旺又会进一步导致出汗增多,所以阴虚火旺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比较常见的证型。

3.出汗过多,除了损耗阴血,还会导致气随汗泄,出现气血两虚、气阴两虚的情况,同样气虚也会导致津液不能固摄,而加重出汗。

4.肝气郁滞时间久了没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导致瘀血的形成,瘀血阻塞经络,也会导致津液输布失常从而导致多汗。瘀血久停,也会导致郁而化热,也会加重出汗的情况。

治疗甲亢所致的多汗,首先需要将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控制好,再配合中药改善多汗的情况。

甲亢所致多汗症的辨证论治:

1.肝郁化火证:

典型表现:烦躁多汗,脾气急躁,或容易紧张、抑郁,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怕热,食欲亢进,或胁肋部胀痛,或大便干结,或小编黄,舌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泻肝火,疏肝解郁,止汗。

常用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中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滑石、泽泻、车前子、生地黄、当归、柴胡、生甘草、浮小麦等。热重者可加生石膏、知母、夏枯草。

2.阴虚火旺证:

典型表现:口干舌燥,燥热多汗,手足心发热,烦躁失眠,面色潮红,心慌,眼干目眩,手抖,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少苔,或舌苔剥脱,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常用代表方:知柏地黄汤、或当归六黄汤加减。

常用中药: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知母、黄柏、鳖甲、牡蛎等。

3.气血两虚证:

典型表现:乏力多汗,心慌头晕,失眠多梦,气短,食欲不振,舌质淡,便有齿痕,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健脾养心。

常用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中药:黄芪、党参、白术、茯神、炙甘草、当归、炙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五味子、牡蛎、浮小麦、煅龙骨、麻黄根。

4.瘀血内阻证:

典型表现:多为局部多汗,特别是头颈部出汗多见,可伴有颈部刺痛,胁痛,胸闷,肌肤甲错,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常用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医林改错》记载:“......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常用中药:红花、桃仁、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柴胡、桔梗、牛膝、甘草、浮小麦。

上述证型只是甲亢比较典型的4种证型,临床上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变化。由于每个人情况不同,具体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导致不必要的损伤。

后面还会介绍更多关于多汗症防治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0 阅读:4

老段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