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六味地黄丸加减化裁治疗各种肾虚

老段的记事本 2024-02-22 01:41:33

前面几篇关于肾虚的文章谈到了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精亏虚原因、典型表现和治疗方法,腰痛和肾虚的关系以及腰痛的调理方法,肾阳虚如何快速恢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的文章,今天这篇文章谈谈名方六味地黄丸加减化裁治疗各种肾虚。

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阴虚最常用的方剂,六味地黄丸是由宋代儿科名医钱乙所创,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一本重要的儿科典籍,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重视,时至今日书里所记载的很多内容仍有较大临床实用价值,钱乙所创六味地黄丸是在仲景《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基础上去温阳药附子、桂枝而成,所以想要了解六味地黄丸,我们得先了解一下金匮肾气丸。

肾气丸在《金匮要略》5个条文中出现,分别主治以下5种病症:

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

2.短气有微饮。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4.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

5.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可见肾气丸在《金匮要略》里面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涉及到了虚劳、痰饮、消渴、妇人转胞、脚气,但以上疾病都伴有小便异常,上述疾病的共同病机是肾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肾和膀胱为表里经脉,肾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内停,所以出现小便不利,小腹两侧痉挛不适,严重者出现水肿、转胞;肾气亏虚,膀胱失于约束,水液直下膀胱,出现小便多或尿频;肾气亏虚,蒸化水液无力,津液不能上乘口腔,所以出现口干;阳气不能运化水液,聚而生痰饮。

故仲景认为肾气丸主要用于肾气不足所致的腰痛、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病伴见小便不利或尿频尿多、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等病症。后世医家在仲景的基础上,扩展了肾气丸的主治范围,有用于治疗肾气不足所致的房事不满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病症。

原方中大剂量干地黄大补肾精、肾阴,为君药;臣以山茱萸补肾固精,山药脾肾同补,少量制附子、桂枝温补肾阳以化气,如《医宗金鉴》所载:“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取少火生气之意;佐以茯苓健脾利水,泽泻利水消肿,丹皮活血散瘀且使桂、附等药温而不燥。全方配伍极其精妙,有两大特色:一方面阴中求阳,少火生气;第二方面攻补兼施,寒热并用,使补而不滞,温而不燥。

但如需达到原方的目的,药物比例不可随意变更,若桂枝、制附子用量过大,就属于温补肾阳的方剂,而非补益肾气;若补药比例小于泻药,则本方就非补益为主的方剂,而是以泻为主兼以补益之方了。

本方在宋代政府编写的方剂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旋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又治脚气上冲,少腹不仁,及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并宜服之……久服壮元阳,益精髓,活血驻颜,强志轻身”。本书将《金匮要略》中肾气丸的干地黄改为熟地黄,桂枝改为肉桂,在仲景的肾气丸主治的基础上,补充了肾气丸温补肾阳,补精益髓,延年益寿的功效。

南宋名医严用和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车前子、川牛膝,称为济生肾气丸,本方利水消肿、活血化瘀作用更强,适合于水肿、水瘀互结较重者。

谈完了肾气丸,再来谈谈由肾气丸变化而来的六味地黄丸,宋代儿科名医钱乙认为小儿多阳气旺盛,所以去掉了金匮肾气丸中的桂枝、制附子,将干地黄改为了熟地黄,称为地黄丸,原书记载地黄丸治疗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㿠白等”,类似于小儿五迟五软,是肾虚所致的发育迟缓一类的疾病。明代名医薛己将钱乙所创的地黄丸称为六味地黄丸,就是后世医家乃至目前仍在广泛使用的滋补肾阴药物六味地黄丸。

《红炉点雪·六味丸方论》记载: “盖茯苓、泽泻,皆取其泻膀胱之邪。古人用补药,则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分析了六味地黄丸的精妙之处,补中有泻,才能使补而不滞,不至于久服生湿。

《医方集解·补养之剂·六味地黄丸》记载: “熟地温而丹皮凉,山药涩而茯苓渗,山萸收而泽泻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三补三泻,配伍精良,以平补为功。

《成方便读·补养之剂》记载: “此方大补肝脾肾三脏、真阴不足、精血亏损等证。古人用补,必兼泻邪,邪去则补乃得力。故以熟地大补肾脏之精血为君,必以泽泻分导肾与膀胱之邪浊为佐; 山萸之补肝固精,即以丹皮能清泄厥阴、少阳血分相火者继之; 山药养脾阴,茯苓渗脾湿,相和相济,不燥不寒,乃王道之方也。”同样谈到补中有泻,寒温配合,是补养王道。

也有医家认为,可以用陈皮、砂仁、鸡内金帮助脾胃的运化,以帮助熟地、山药、山茱萸的吸收,而可以不用茯苓、泽泻、丹皮,以供参考。

虽然六味地黄丸初创主要用于小儿,但成人肾阴虚使用六味地黄丸更广泛,对于肾阴虚证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口干舌燥,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足跟疼痛,舌质红少苔,或舌苔剥脱,脉细,男性可见房事不满意、遗精,女性可见月经量少,小儿可见囟门闭合不全等,符合以上情况者可使用六味地黄丸。

明代名医张景岳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去掉了茯苓、泽泻、丹皮等泻药,而加了更多滋阴补肾之药,适合于纯虚无实的肾阴虚证,是大补真阴的名方左归丸,《景岳全书》记载:“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源,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主要治疗真阴大亏之证,有实邪者不能单用本方。书中还记载“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自充精血矣”、“今之人即欲用之补阴,而必兼以渗利,则焉知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阴之法不宜渗”。

左归丸原方:熟地黄、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肾阴虚重症,且无湿气、气滞、脾胃亏虚等情况可以使用左归丸。

对于阴虚火旺者,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知母、黄柏,即治疗肾阴虚火旺的名方知柏地黄丸。

《医方考》记载本方“治肾劳,背难俯仰,小便不利,有余沥,囊湿生疮,小腹里急,便赤黄者;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简明医彀》记载本方“治阴虚火动,肾水不足,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溺赤”。

《玉案》记载本方“治肾虚淋沥,茎中涩痛,或时作痒”。

《景岳全书》记载本方“治阴虚火盛,下焦湿热”。

《医宗金鉴》正式将本方称为知柏地黄丸,记载本方“治阴虚火动,午热骨痿,两尺脉旺”。

寒性体质者慎用本方。

对于盗汗、遗精、早泄、气短、干咳日久属于肾阴虚者,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麦冬、五味子,即《汤头歌诀》所创名方麦味地黄丸。脾胃亏虚及湿气重者不适合单用本方。

对于阴血亏虚较重者,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当归、白芍,即名方归芍地黄丸。《脉因证治》原方归芍地黄汤去熟地黄,加当归、白芍而成。《中国药典》所记载的归芍地黄丸未去熟地黄,直接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当归、白芍。脾胃亏虚及湿气重者不适合单用本方。

麦味地黄丸滋阴收敛作用更强,归芍地黄丸滋补阴血作用更强。

如果肾阴虚所致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比较明显者,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即名方杞菊地黄丸。《麻疹全书》记载本方有“清肝肺,明耳目”的功效;《医家四要》记载本方有“补肾水以涵肝木,治肝血虚,目耗散而不明”的功效;《医级》记载本方有“治肝肾不足,目生花歧视,或干涩眼痛”。

《饲鹤亭集方》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菊花、枸杞子、石决明、白蒺藜,原书记载本方可以治疗“男女肝肾两亏,风邪外袭,热气上攻,畏日羞明,瞳神散大,视物不清,迎风流泪,内生翳障,及时服之后,久不还元,一切目疾”,目前市面上广泛应用的明目地黄丸是根据《中国药典》的组方,即在《饲鹤亭集方》的方子的基础上加了当归、白芍。

明目地黄丸主要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眼睛干涩、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模糊、头痛头晕者。

对于肝肾阴虚合并肝阳上亢者明目地黄丸更合适,单纯肝肾阴虚者杞菊地黄丸更合适。脾胃亏虚及湿气重者不适合单用此二方。

《重订广温热论》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磁石、石菖蒲、五味子,称耳聋左慈丸,是治疗肾虚耳鸣耳聋的常用方。脾胃亏虚及湿气重者不适合单用本方。

除了上面所说的药之外,很多补肾的方剂和药物,也是在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的加减变化而来的,所以六味地黄丸通过适当加减对于各种类型的肾虚都有治疗作用。

肾虚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亏虚、肾气虚,有的人还存在阴阳两虚的情况,具体几种肾虚的区别和鉴别方法可以参考前面的一篇文章:《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肾精亏虚如何区分?分别如何调理?》。除了肾虚有不同类型外,很多人在肾虚的同时,还合并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脾胃亏虚、寒湿、湿热、肝郁气滞、瘀血内阻等情况,所以临床面临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具体用药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不建议自行用药。

后面还会介绍更多关于肾虚和其他中医、中药、针灸等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0 阅读:0

老段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