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风气腹痛的典型症状、病因、脉象和治疗方药

老段的记事本 2024-02-22 01:36:25

前面7篇关于腹痛的文章谈到了从现代医学角度对腹痛原因的认识和常见导致腹痛疾病典型表现和鉴别方法,《症因脉治》对于腹痛的认识、分类和肠痈腹痛的治疗方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的文章。本篇主要讲解《症因脉治》风气腹痛的典型症状、病因、脉象、治疗方药。

原文:风气腹痛【风气腹痛之症】风冷着腹,即患腹痛,或发寒热,腹中攻注,或腹中作响,大便作泻,此风气腹痛之症也。

注解:本段主要论述风气腹痛的典型表现。风气腹痛主要感受风邪所致腹痛,风为百病之长,容易兼夹其他病邪一起感染人体,如风寒和风热等病邪。风气腹痛的典型表现是感受风寒之后出现腹痛,腹痛多起病较急,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恶寒,部分患者会出现肠鸣明显,腹泻,大便清稀且伴有泡沫。

原文:【风气腹痛之因】偶值衣被太薄,外又风气所伤,风与寒常相因,风气入于肠胃,传于太阴,则腹痛作矣。注解:本段主要论述风气腹痛的原因。常见原因为穿衣服或盖被子太薄,同时外界风比较大或环境比较寒冷,天气热吹电扇和空调也会有影响,风气侵袭肠胃,传至足太阴脾经,出现腹痛。

原文:【风气腹痛之脉】浮缓不数,乃是风冷。或见沉缓,风邪内伏。左关浮弦,风入肝胆。右关浮缓,风伤肠胃。注解:《伤寒论》所述太阳风寒表虚证的桂枝汤证也是脉浮缓,脉浮缓是风寒侵袭肌表,正邪相争并不激烈,所以表现为脉浮缓。此处脉浮缓是风寒侵袭胃肠所致。浮脉主病在表,沉脉主病在里,所以脉沉缓是风邪内伏的表现。左手和右手的寸脉、关脉、尺脉分别反应不同脏腑的功能情况。此处左手关脉浮弦,是风入肝胆的表现,弦脉也是肝胆气机不畅的常见脉象。此处右手关脉浮缓,是风伤肠胃的表现。

原文:【风气腹痛之治】脉浮缓者祛风,脉沉弦者和里,寒热脉浮,防风汤。腹中作响,大便作泻,平胃五苓散,加防风。脉迟者,建中汤加防风。左脉浮,柴胡汤。右脉浮,干葛汤。

注解:脉浮缓多是风邪侵袭较为表浅,所以治疗以祛风为主。脉沉弦是风邪入里,且引起了气机不畅,所以治疗以和里为主。发热恶寒兼有脉浮,且符合其他风气腹痛的表现,主要是风寒侵袭较为表浅,用防风汤祛风散寒。腹泻兼有肠鸣,且符合其他风气腹痛的表现,考虑风寒夹湿所致,用平胃五苓散加防风祛寒除湿,调理肠胃。脉迟提示寒比较重,且符合其他风气腹痛的表现,可以用建中汤加防风,温里散寒,祛风。左脉浮,结合上文,考虑风入肝胆,且符合其他风气腹痛的表现,用柴胡汤疏肝利胆,祛风解表。右脉浮,结合上文,结合上文,考虑风伤肠胃,且符合其他风气腹痛的表现,用干葛汤散寒解表。

原文:【防风汤】防风 葛根 柴胡 桂枝 甘草 白芍药注解:方中防风祛风散寒止痛,葛根发表解肌,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散寒缓急止痛,柴胡发表退热、理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可以治疗感受风寒所致腹痛、发热恶寒、脉浮等症。原文:【平胃五苓散】 见痢疾门。注解:本书前篇记载的平胃五苓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猪苓、白茯苓、泽泻、白术组成。且方后记载家秘去猪苓、泽泻,加山楂、神曲。本方和目前常用的胃苓汤有一些区别,胃苓汤由平胃散和五苓散组成,为治疗寒湿内阻的常用方,本书记载的平胃五苓散去掉了桂枝,散寒作用减弱,主要用于湿气重但寒热不明显者。且记载本方可去掉猪苓、泽泻,则祛湿之力减弱。加山楂、神曲,则开胃消食之力增强,可以用于湿气伴食积者。

原文:【建中汤】桂枝 饴糖 甘草 生姜 白芍药胸前饱闷加砂仁、木香,以行甘甜之滞。有寒加炮姜。注解:本方是《伤寒杂病论》小建中汤去大枣而成,是治疗中焦虚寒性腹痛的经典方。胸前饱闷提示气机不畅,加木香、砂仁顺气,此二药对胃胀、腹胀也有良好效果,砂仁入汤剂宜后下,久煎容易导致有效成分挥发。有寒可以加炮姜温中散寒。原文:【柴胡汤】 见前。注解:本书前篇记载柴胡汤由柴胡、防风、荆芥组成。方中柴胡发表退热、疏肝利胆,荆芥、防风祛风解表,三药配伍,可以治疗风入肝胆者之腹痛者。原文:【干葛汤】 见前。注解:本书前篇记载干葛汤由干葛、桂枝、麻黄、白芍、甘草组成。本方由《伤寒杂病论》葛根汤去生姜、大枣而成。方中干葛发表解肌、升阳止泻,麻黄、桂枝发散风寒,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可以治疗风寒侵袭肠胃之腹痛。

本篇主要讲解了明代名医秦景明《症因脉治》风气腹痛的典型表现、病因、脉象、治疗方药,后面还会对寒气腹痛、暑湿腹痛、燥火腹痛、痧胀腹痛、热积腹痛、寒积腹痛、食积腹痛、痰积腹痛、酒积腹痛、虫积腹痛、血滞腹痛、血虚腹痛、气结腹痛、气虚腹痛的典型表现和治疗方药进行逐一详细的讲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0 阅读:0

老段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