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最后一口沉淀物要喝吗?

朱为康的记事本 2024-05-01 21:46:41

中医门诊实录

“朱医生,中药烧好之后杯子底下会有很厚的一层东西,这一层东西要喝掉吗?”

“中药最后的沉淀物不用喝。”我说。

“啊?我每次都硬着头皮喝掉的,这个难道不是中药的精华吗?网上说是要喝掉的。”病人问。

“这个不是精华,精华都在汤里,不在沉淀物里。”我说。

关于沉淀物

我小时候跟随祖父抄方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病儿的家长问及中药沉淀物的问题,当时祖父的回答都是沉淀物不用喝,不过因为这个知识点并未正式收录到教材中,也就是说并没有非常正式的说法,因此究竟如何我还是自己进行了一番研究。

中药为何会有沉淀物?这个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中药有沉淀物是正常的现象,其次煎煮方法的问题,再次饮片质量的问题。我们抛开质量问题单说这个正常煎煮后会产生的沉淀物究竟是如何处理?

中药本该有沉淀

中药饮片千差万别,植物的、动物的、矿石类的甚至是贝壳类都有,因此在煎煮过程中产生沉淀物是很自然的事情,那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难道古人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吗?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做出了处理意见,只不过我们没有重视而已,接下来我引用一段《伤寒论》的原文加以说明。

【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大家可能看不懂古文,这里我把重点的文字标红,其实《伤寒论》为什么被中医称为方书之祖即方剂学的老祖宗,这是因为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组方用药的医书,理所当然关于中药的煎煮在《伤寒论》中有着详细的记载。但因为现代的伤寒论诸多印刷版本中并未十分重视煎煮方法,其往往把一个药方的煎煮方法转变为小字,就如我上文的格式,认为这个只是药方的煎法而非伤寒论的条文。大家都有这么一个潜意识,认为大字加粗的肯定是重要的,小字往往是不重要的,因此造成在学习中经常会忽视它。但古人对于《伤寒论》的印刷并非有大小字体之分,煎煮方法是以一样大小的字体呈现的,其实在伤寒论中已经将中药沉淀物的处理加以记载。

滓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为“沉淀物”,因此按照伤寒论的记载去滓就是把中药的沉淀物去掉,因此关于沉淀物的去留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定论。

我写的新书

《我想问中医——100个实用中医小知识》现在全网有售,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参考,谢谢!

沉淀物的处理

去滓,也就是去掉掉沉淀物,古书中并未记载具体方法,但按照推测应该是通过过滤的方法来做到的。煎煮中药难免有饮片的稀碎物质混入药汁中,因此我们现代人在把中药倒出来的时候建议加一个细孔的滤网,这样药渣可以避免混入药汁里。

同时久置的中药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在喝之前需要加热的时候搅拌一下,如果快喝完的时候碗底仍有沉淀物,那就留下最后一口别喝了。

朱氏内科非遗传人又来总结啦!

因为药方千千万,我不可能将所有的情况都一一尽数,所以大家可以掌握这个原则,中药留在杯底的最后一口可以不喝。大家大可不必为了中药的“精华”而在那里硬着头皮在那里喝药渣了。

同时中医应该重视古籍医书,很多中医的知识不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中,而是在不起眼的历史尘埃里。

0 阅读:47
评论列表

朱为康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