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大方”好还是“小方”强?

朱为康的记事本 2024-07-09 03:33:34

中医留言实录

几天前我在手机上回复粉丝的留言,突然发现群里面在讨论一件事触动了我,群里大家都在讨论中医开药药味多少的问题。有一方认为中医应该开药需要符合伤寒论的精神,药味不能多,药味多就是机关枪打麻雀,没有中医水平的一种表现。另一方认为中医看病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用药,药味的多少不是主要的参考标准。双方各执一词,讨论地很激烈,当时我没有加入讨论,只是将这个问题记录了下来。

今日不知道是大数据的原因还是碰巧我又刷到一篇关于大方小方的文章,文章后面也有言辞激烈地讨论,双方表达的意思基本和前几天在群里的情况差不多,主要是经方派铁定认为中医治病就是要药味少,这才是水平,药味多就是乱开药。看到这里其实我也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非权威只做讨论。

单一性和多样性

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道德经的解读有很多,作为学习中医的人来说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一直对中医临床是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的。从老子的哲学角度上来看世界的复杂性才是组成世界的本质,换句能简单理解的话说来说,事物总是向着更丰富多彩的方向去发展的。举个例子一颗小小的种子要绽放出生命的色彩那就必须有萌芽到幼苗,从一颗小树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从开花到结果,从衰老至凋零,生命是以越来越丰富的形式来展开的。

换成中医也是一样的道理,治疗手段总是从简单向丰富的方向发展的,因此才能应对更为复杂的临床病症。现代人已经习惯把中医的门派泾渭分明地分门别类,好像用伤寒论的经方就是正宗,用非经方就是水平不佳,这不是最违背中医医生初心的做法吗?医生的初心是什么?是治病救人,能治病哪管你是经方还是时方,是大方还是小方,难道给一个在冰天雪地中快要冻死的旅者衣物还要考虑衣服是西装还是汉服吗?能保暖就先裹在身子上保命要紧。

经方与时方

通常来说经方特指伤寒论记载的药方,时方指后世非伤寒论的药方。很多对中医不是非常了解的人通常会认为只有开经方的医生才是真正的中医,但大家并不了解伤寒论经方的真正的历史。

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一共有十一家,其中目前有学者认为其中的《汤液经法》即为后世的伤寒派,但那其余的十家经方呢?难道它们就不存在了?占医书大部分的方药应该是以各种形式被后世的医书所记载,如《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了大量的非伤寒论药方,这些不是伤寒论的药方就是无效的?这些难道不是其余十家经方所流传的经方吗?

《伤寒论》在中医的历史上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东汉末年至唐代之间伤寒论并未得到普及,伤寒论在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是以残卷记载,直到宋代伤寒论才被官修重印才能流传至今,由此可知当时中医经方并非是唯一的方药。再比如《三国志·华佗传》所记载的华佗医案均非经方,此事真伪暂且不论不过有一件事可以肯定,中医并非伤寒派一家独大,并且相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经方派反而是势微的,很多非伤寒的药方也可治病。

疗效才是王道

我们抛开伤寒论的理论性,只论经方113方,难道真的完全靠一百多个药方就可以撑起中医的整片天空?伤寒论治病的理论对中医治疗的指导意义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我们应该掌握伤寒论给我们提供的渔(治病的方法与理论),而非死抱着伤寒论中记载的鱼(即经方113方)。

就比如是我自己,儿科疾病我用家传小方,一般不超过10味,为何?因为小儿体质轻灵,病情一般都较为单纯,病机简单无需大方。但肿瘤病人一般都是老年人,加上患上肿瘤已经是身体阴阳状况非常严重的不平衡,加上多种慢性疾病缠身,如果说一个8味药的药方对老年肿瘤病人能一锤定音,那临床上不能说没有,但目前就我的水平我做不到,所以为了兼顾各种情况药方会比较大一些。

不过药方大不代表可以无限大,总得能让病人方便煎煮,因此肿瘤病人看病开方也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比如20味药上下我认为是合理的。我这样说其实也是有依据的,比如《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鳖甲煎丸就是23味药的大方,其中动植物的药材都有,所治疾病为癥瘕疟母其为难治病。

我写的新书

《我想问中医——100个实用中医小知识》现在全网有售,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参考,谢谢!

朱氏内科非遗传人又来总结啦!

因此大部分情况下治病不能以药味多少来衡量一个医师水平的高低,应该是以其疗效来判断。

在能取效果的基础上我主张尽量把药方压小,这样既能方便病人煎煮,也能减轻经济上的负担。

经方虽然在中医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不能让其成为打压时方的教条主义,应该经方时方并举,进而中医西医结合,医学才能更进步。三生万物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正是的事物发展的多样性才造就了我们身处的绚烂纷呈的大千世界,您说对吗?

0 阅读:0

朱为康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