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适合汗蒸?汗蒸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老段的记事本 2024-02-21 02:20:06

通过发汗的方法来养生保健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称为汗法,汗蒸属于发汗的方法之一,汗法属于中医常用的八大治疗方法之一,中医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称为八大治疗方法,汗法排在第一位,因为当病邪还没有深入人体的时候,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快速的将病邪排出体外,以免病邪进一步深入。

相信大家都读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初次见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并提到“疾之居腠理也, 汤熨之所及也”,此处就是通过汤熨发汗的方法将病邪排出体外,而如果此时不及时治疗,病邪一步步深入,导致后面蔡桓公因病入骨髓而亡,可见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汗法是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汗法的应用非常的讲究,多位古今名医均认为汗法应用得当效果立竿见影(常常汗出而病愈),汗法使用不当常常导致很多不良后果(中医认为汗血同源,过度发汗会导致体虚加重,甚至虚脱;现代医学认为出汗过程中会排出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和电解质的缺乏而出现很多不适的表现)。

汗蒸是目前比较时髦的养生方式之一,也属于中医汗法的范畴,不过汗法的范围更广泛,近代名医赵邵琴提出:“汗法即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针灸、推拿、饮食及运动疗法,达到汗出邪去的目的”。汗蒸应用得当,确实可以祛除病邪、养生保健;汗蒸应用不当,则有损身体健康。所以我觉得大家有必要了解什么人适合汗蒸、发汗,什么人不适合汗蒸、发汗。汗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基本和汗法相同,所以通过大量翻阅古代医书以及现代文献关于汗法的论述和记载,以求更全面、准确地总结汗法(汗蒸)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本文先谈汗蒸的适应症,后面的文章进一步谈汗蒸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一、发汗、汗蒸的中医认识:

中医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提到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也提到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治疗皮毛疾病,多会用到汗法,等到疾病慢慢入里治疗起来不仅费力,而且预后也不太好。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到“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也提到了外邪侵入人体肌表的时候,最快的去处方式就是发汗,所以早期使用发汗是很重要的。

清代名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提出:“百病起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随之矣”,提到很多疾病初起是因为外感风寒,如果汗法使用恰当,可以药到病除,如果汗法使用不当,则损伤机体。

二、汗蒸、发汗的适应症:

汗法有祛除病邪,畅通气血的作用,汗法主要用于外感表证(包括感冒、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水肿、痹证、皮肤病早期、湿热黄疸、无汗症、多汗症、腹泻等。

1.汗法治疗外感表证:

《黄帝内经》记载“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提到外感风寒导致皮肤郁闭而发热(像烧红的炭一样热)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治疗,汗出则热去。而且《黄帝内经》还提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己;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提出发汗多在感受风寒早期使用,如果时间较长,病邪以入里,就不适合发汗了。

中医所说外感表证主要是指病邪留于人体肌表所致的疾病,典型表现为恶寒怕风、发热(体温升高,腋下温度超过37.3℃就属于发热)、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脉浮,外感表证最常见的就是感冒,但不限于感冒。符合以上外感表证者就可以用汗法治疗,不过汗法包括辛温发汗、辛凉发汗、解暑发汗、滋阴发汗、补气发汗等,风寒感冒常辛温发汗(代表中成药有风寒感冒冲剂)、风热感冒常辛凉发汗(代表中成药有双黄连口服液、强力感冒片、清开灵颗粒等)、暑湿感冒常解暑发汗(代表方新加香薷饮,暂无合适中成药)、阴虚感冒常滋阴发汗(代表方加减葳蕤汤,暂无合适中成药)、气虚感冒常补气发汗(代表中成药有参苏丸)。

对于很多传染性发热性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等)也可使用辛凉发汗的治疗方法,不过传染性发热性疾病除发汗外,清热解毒、清下通里也很重要。

汗蒸主要适合于风寒感冒,对于其他外感表证不太适合,风寒感冒的主要表现是恶寒怕风明显,发热比较轻或无发热,流清鼻涕,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不过汗蒸治疗风寒感冒要注意不要受寒,且发汗需要持续的微微汗出,不能大汗淋漓,而且可以配合喝点热粥以补充能量,帮助发汗。

对于感冒还有一点非常的重要,就是很多医生受现代医学思维的影响,认为感冒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而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中药多有比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导致很多医生治疗感冒不按中医思维用药,只要是感冒就用治疗风热感冒的感冒药,导致很多用辛温发汗药1-2天就能好的风寒感冒,要拖到5-7天才能好,因为风寒侵袭肌表,只需要散寒发汗病邪就可以迅速排出体外,但过早使用寒凉的清热药,导致风寒郁于肌表久久不能排出,对此近代名医刘渡舟谈到:“普天之下造成罢黜辛温麻桂,独崇辛凉银翘, 习而不察, 蔚然成风, 长此以往, 伊于胡底?故不能坐视而不加评论。”提到多数医家无论寒热都只用金银花、连翘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药,而不用麻黄、桂枝等发散风寒的药,严重影响了感冒治疗的疗效。

2.汗法治疗水肿:

对于水肿的治疗《黄帝内经》提出“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鬼门就是汗孔,开鬼门就是发汗;净府指的是膀胱,洁净府就是利小便,所以提出治疗水肿的两个主要方法就是发汗、利小便。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更细化了腰以上的水肿以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腰以下的水肿以利小便为主要治疗方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疗腹水“水病之初,先目上肿起如老蚕……按之随手起,则病已成……服诸发汗药,得汗便瘥”,瘥就是痊愈的意思,提出治疗之后成功发汗就是治疗成功的标志,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就是受本书启发,不能用高温提取,因为高温可能破坏青蒿的有效成分,需要低温提取,最后获得诺贝尔奖,可以看出古人积累的很多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汗液为水液及体内代谢产物排泄的一个途径,对于水肿的病人,除了利小便消肿之外,发汗也是消肿的一个有效途径,且对一些肾功能不好的人,肾脏通过小便排出水液和毒素的功能减退,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帮助肾脏排出部分的水分和毒素,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

水肿,中医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为感受风邪所致,导致肺失宣降,从而出现水肿,一般发病急,病程短,属于实证,表现为突然的眼睑、颜面的浮肿,后迅速波及全身,多伴有发热怕风,头痛,全身酸痛,咽喉肿痛,咳嗽,小便黄,舌苔腻,脉浮数,阳水多类似现代医学的急性肾小球肾炎;阴水多是久病体虚所致,多是脾肾亏虚不能运化水液所致,一般发病缓慢,病程长,属于虚证,表现为颜面或下肢水肿,按之凹陷,可伴有畏寒,乏力,头晕,心慌,食欲不振,或腹胀、呕吐,或喘气、不能平卧,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

一般来说汗法多用于阳水的治疗,对于阴水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不过多通过药物发汗治疗,汗蒸对于水肿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过汗蒸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且需要配合药物同时治疗)。

3.汗法治疗痹证:

痹证,指的是人体肢体、经络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关节疼痛、麻木、僵硬、活动受限等表现的疾病,风寒湿入里化热还可导致关节的红肿灼热。对于风寒湿所致的痹证,早期也可以使用汗法来治疗,如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不仅提到了发汗可以治疗风湿导致的全身疼痛,且提出发汗需要微微汗出,才能把风邪和湿邪都从体内去除,如果大汗淋漓,只能把风邪去掉,而湿邪仍留于体内,通过发汗去掉风湿,则气血、经络通畅,疼痛自愈。

后世名医尤在泾在注解本句时也提出:“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张从正也在《儒门事亲》中提到“诸风寒之邪, 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提到所有留藏在皮肤、经络之中的风寒之邪, 可以通过发汗得以治疗,从而缓解关节疼痛走窜、肌肤麻木没有感觉、四肢肿胀、瘙痒、抽筋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汗蒸治疗痹证,主要用于风寒湿引起的痹症,如果内热比较明显,不建议使用汗蒸,但是药物发汗治疗可以治疗有内热所致的痹证。风寒湿引起的痹证多表现为遇寒疼痛加重,平时多怕冷,口淡无味,大便稀溏,小便清,舌质淡,苔薄白,脉紧。如果患者关节红肿热痛明显,怕热,口干舌燥,口苦,大便干结,小便黄或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多提示有内热,不适合汗蒸。

汗蒸对于风寒湿所致的颈椎病、腰背肌筋膜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疼痛性的疾病均有一定治疗作用。

4.汗法治疗皮肤病早期:

《黄帝内经》提到“汗之则疮已”,提出发汗可治疗疮疡等皮肤疾病。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3个条文提到了伤寒疾病因为不能汗出而导致的皮肤瘙痒。晋朝末期《刘涓子鬼遗方》记载应用洗、渍、敷等几种外治发汗方法治疗痈疽疮疖和疹痱疥癣等疾患。明代名医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记载:“凡疮初起,……得汗解为妙……毒气随汗而解,最为捷径”,明确了汗法治疗皮肤疾病的时机,最好是皮肤病的初期,通过发汗可以使毒邪从汗排出,是最快的方法。

同样汗蒸也可以起到一定发汗排毒的作用,可以用于皮肤疾病的初期。

5.汗法治疗黄疸: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伤寒发热,身黄,瘀热在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提到黄疸主要是湿热淤积在体内所致,黄疸的主要治疗大法是利小便以祛湿,但是如果脉浮(提示病邪在表),就应该发汗治疗,发汗后湿热排出,则黄疸消退。清代名医尤在泾总结仲景思想提到:“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提到治疗黄疸的大法,病邪在表的发汗治疗,表邪在里的利小便、通大便、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

现代名老中医总结汗法治疗黄疸经验,提出汗法治疗黄疸最好在初期的时候,合并表证更好(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皮肤瘙痒、脉浮等),近代名医陆渊雷指出:“发汗为排出毒素,……其有一汗而热遂退者, 则因病毒既大部排除, 其仅存者,不足为病故也。”近代名医 姜春华也提出:“邪初入表, 汗而发之,截邪于皮毛, 这是最积极的截断驱邪法。”临床研究发现,通过发汗的方法不仅可以使轻、中度黄疸快速的消退,而且可以使重度的黄疸病程缩短。

虽然汗法可以用于治疗黄疸,但一般以药物发汗治疗为主,最常用的为仲景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汗蒸可以辅助治疗黄疸,但必须配合药物治疗。

6.汗法治疗其他疾病:

汗法除了可以治疗以上5种疾病之外,还可以治疗无汗症、多汗症、腹泻等疾病。

无汗症是指在炎热的夏天也无法正常排汗,因为正常的排汗可以帮助机体散热和排出一些代谢产物,无汗症的人在炎热的夏天无法通过汗液带走体内的热量,所以夏天比常人更容易燥热,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改善一些无汗症患者的症状。

发汗治疗无汗症比较容易理解,多汗症的人本来就是为出汗太多而苦恼,这个时候还继续发汗就很难让大家理解了,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对于营卫不和导致的多汗症,仲景提出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多汗症,近代名医刘渡舟曾治疗多汗症的病人,其他医生用了各种止汗的方法均无效,且用了止汗药之后患者比以前更容易烦躁了,刘渡舟就用了桂枝汤发汗治疗,病人服药后感觉出了一身汗很舒服,而且定时出汗的毛病也好了。

发汗还可以治疗腹泻,名医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在腹泻治疗中谈到:“此以风为根,风非汗不出”,提到风邪是导致腹泻的病根,不通过发汗的方法,腹泻的病根不能排出体外。清代名医喻嘉言治疗痢疾初起兼有表证,使用祛风寒的名方荆防败毒散,使病邪从肌表排出,气血通畅后,内部积滞也得到解除,从而痢疾自愈,后世将此治法形象的称为“逆流挽舟”法。

以上三种疾病,无汗症可以试用汗蒸治疗,多汗症和腹泻、痢疾等疾病慎用汗蒸的方法治疗,最好通过药物发汗来治疗。

本文主要讲了汗蒸的理论依据和适应症,后面继续谈汗蒸的要点、禁忌症、现代医学对发汗治疗的认识、过度发汗的补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0 阅读:0

老段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