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功,在一次采访中,马斯克讲过要有这样的心态:
其余的都不要去担心,说白了其他的都是幻象,无论干什么,你先非常粗糙的去干。
你先丢掉一切得失心去干,你先去混,你混上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
本来你只想拿个20分、30分的,结果有一次,你混混混混混混。
发现拿70分80分的次数越来越多,然后你再混下去。
你发现有时候你能弄到70分,80分甚至90分,再再混下去,你发现你已经超越大多数人了。
这就是量变决定质变,由低到高,由慢到快。
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成功就是这么来的。
人们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想把一件事做成,开头往往是最难的。
也就是俗话说的万事开头难,但想要把一件事做成,很多时候不得不从一个很烂的开头开始。
然后中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佛杀佛遇神杀神,在不断迭代中变得越来越好,
这样才能走到最后,获得成功,比如马斯克就是如此。
01.
《埃隆·马斯克传》里讲到,当马斯克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殖民火星,让人类到火星上生存后。
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他想到首先得有火箭把人送上去,于是决定造火箭。
接下来呢?原本的计划是先买一个二手火箭,结果去了两次。
发现俄罗斯人不仅态度傲慢无礼,而且还坐地起价,根本买不起。
大受打击之后,他的同事都以为他会选择放弃,可马斯克却冷静地开始分析起,火箭的本质。
当他发现火箭就金属和燃料这两样东西组成,而且都不贵。
于是开始思考起下一个问题:为什么火箭卖这么贵?我是不是可以自己造?
所有人都以为马斯克“疯了”,但是他根本不在意,立刻开始寻找相关的工程师。
在造好火箭连续发射失败时,他也没有一蹶不振时,而是想出方法解决。
把每一个零件全部编号,对应到具体的人负责。
火箭炸了,回收所有零件就可以清晰看到哪个零件出问题,然后直接定位到具体是哪个人的问题。
正是接受了很烂的开始,然后不断迭代,马斯克才最终走向了成功。
所以只要开始了,哪怕很糟糕也没关系,因为那代表了离目标更近一步。
02.
相反如果总是迷恋完美的开始,就会陷入自我怀疑,行动力也会跟着减弱,最后离目标越来越远。
正如稻盛和夫在《干法》里所说:
“有些头脑聪明的人,似乎在做事前就能判断成败。一旦心里认定这件事做不好,就会抑制他们的行动力。”
可现实中,很多难题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获得灵感,然后一步步解决问题。
稻盛和夫在书中曾提到上大学时,为了写出优秀论文,他总会在动笔前苦思冥想。
结果临近截止日期,他的论文还一个字都没动,导师见状告诉他:
“等你想得十全十美再行动,答辩早就结束了。没有完美的论文,优秀的论文都是改出来的。”
此后,稻盛和夫总会尽快完成论文,然后花大量时间进行修改。
如此反复,他的论文总能拿到最高的分数,后来,他一直延续这个先完成后完美的习惯。
大学毕业,稻盛和夫进入即将破产的松风工业研发部门。
那时,别的同事看着产品要求冥思苦想,在图纸上反复推演,迟迟不肯动手。
只有稻盛和夫每天忙个不停,每次稍有头绪,便迅速进行实验生产。
最终,在一次次的改进中,他研究出新型陶瓷材料,使得濒临破产的松风工业起死回生。
所以说,只有先迈出第一步,先把一件事完成,才有完美的可能。
03.
如果说这些优秀的人和厉害的事,都离我们这些普通人太遥远。
那么下面这个例子你肯定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大腹便便。
从高中就开始励志减肥,可10年过去了,他一直没有坚持下来,仍然是个大胖子。
他曾给自己立下每天锻炼30分钟的目标,结果总是还没开始。
就觉得自己难以长期坚持下去,于是一次次选择了放弃。
直到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到了一种新的策略:
先完成再完美,让健身这个习惯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
他重新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到不可能放弃的目标,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
就这样,他尝试着做了第一个,结果他感觉非常不错,又继续做了第二个,第三个。
之后一整年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只要求自己做一个俯卧撑。
就这样,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他轻松地将做俯卧撑的习惯坚持了下来,拥有了理想的身材。
后来,他还把这个先完成再完美的策略沿用到写作、阅读方面。
刚开始要求自己每天读几页书,写50个字,从培养阅读和写作习惯开始。
慢慢积累几年后,竟写出了畅销全球的《微习惯》一书。
写在最后:
为什么从造火箭到研发产品,再到减肥写书,先完成再完美的方法都如此奏效?
其实,就像马斯克所说的,这个不起眼的过程能帮助我们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而这才是把一件事做成的关键,所以,不论多么烂的开始都无所谓。
而且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很烂的开始,才是人生的常态。
最重要的是不因此否定自己,行动力也跟着下降,才能走得更远,走到最后,共勉!
我是墨菲和鱼,一个专注于自我提升的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