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琤:书写终究要回归内心,而不是像展览的面目张扬、横冲直撞!

书法世家 2024-04-03 01:58:38

金琤,女,浙江上虞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研究生、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教授、图书馆馆长、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小中见大 适手写心

文 / 金琤

当今书坛,应对展览讲求视觉呈现,书家可贵者胆,作品越写越大,恨不得撑满整面墙,大而无当的后果便是面目张扬、横冲直撞,失却了书写原本应有的举止得体、仪态万方的美感。对应时俗,该用什么样的形式去传递阅读中的那份美妙情境呢?依托单纯的书法与文字,要产出多样不同、丰富耐看的作品,着实需要苦心孤诣。

既然是日常书写,那么就从小做起,适手书写,应该是书家日常的状态,不应展,非创作。拾得阅读中赏会的诗文警句,就着案边有的纸,结合临帖日课,顺势而写,一挥而就,不计工拙,自然闲雅,当为书写的一大快事。

东晋·许询《竹扇诗》

纸本 | 33cm×33cm | 2022 年

元·黄玠《题松石图》句

纸本 | 33cm×33cm | 2018 年

由于早年多写倪元璐那类大字,小品书写于我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首先选择了扇面与花笺,将篆书写小,配以小行、小楷,做了初步的尝试。以前学书时写篆,出于拉线条练基本功的要求,往往将篆书写大,动辄四尺六尺。然而面对扇面形制时,我开始犯难了,如此狭小的空间,既要遵循篆书婉通圆融的特质,又要兼顾笔笔清历,还要追求心目中的审美理想,这是遭遇到的新命题。于是,我重新将历代篆书翻检出来,金文、秦篆、汉篆、清篆等,成为案头时时展阅、临习的法帖,心向往之。

清·郑燮《题画竹》

纸本 | 33cm×33cm | 2018 年

写《鲍照〈中兴歌〉之一》《陆游〈言怀〉诗句》时,当时手头正在临写《石鼓》《袁安》《袁敞》,以及其他一些汉篆。为适应扇面形制,我先对这些经典作小字通临,熟手应心,但总感觉书写中少一份自然与闲适,于是又调取手边金文名品、汉代瓦当等图像资料。《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当重新通读这些耳熟能详的整拓文本时,发现金文的气象本就在于小中见大,又于端严中透露出跌宕与鲜活,美不胜收。尤其峻拔雅洁的《虢季子白盘》,最合我意。在日课式的临写后,顺势完成此二扇,似尚可观。

南朝宋·鲍照《中兴歌》之一

纸本 | 27.5cm×56.5cm | 2018 年

宋·陆游《言怀》诗句

纸本 | 27.5cm×56.5cm | 2018 年

《苏轼咏竹诗二首》《白居易〈新栽竹〉》则是想突破前两张传统扇面长短句形式,通过篆、楷字体的变化,章法布局的新裁,给予扇面别样的形态。篆题与小楷文,将篇章一分为二,主体楷书取钟繇厚重、灵变之笔意,让楷书尽可能密集,又要兼顾扇形中下部的透气,篆与楷相互连接,浑然一体。《苏轼咏竹诗二首》写上诗名后,没有了落款位置,便写一行更小的楷书,左右相通,长短合宜。

宋·苏轼咏竹诗二首

纸本 | 29.5cm×61cm | 2018 年

唐·白居易《新栽竹》

纸本 | 27.5cm×56.5cm | 2018 年

我又努力将魏碑写小,尝试适心而作,随手写去,不计工拙。受陆维钊先生的影响,我喜欢写碑,尤其对碑派中开张雄奇之象心生向往,无论斜画如《张猛龙》,平画如《郑文公》,都花大心力去研究。最喜好《张猛龙》,对之学习与化用,已有沈曾植、李叔同、陆维钊诸大家的实践,他们的作品经常在我的脑际盘旋。然而人们总是关注到他们那些适合张挂的稍大魏碑作品,而忽略碑楷小作。陆维钊先生晚年那件《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纸高不过二十八厘米,长六十一厘米,如此小尺幅间,却写了近千字,用笔骨气清刚,字字险绝,姿态横生,如此杰作又有几多追随?

唐·白居易《养竹记》节录

纸本 | 46cm×34cm | 2019 年

案边有花笺,我随手取来,写下那张《张雨〈题息斋竹卷〉》。清音自远的李衎画竹,张雨赋诗给予“晚乃与神遇”的礼赞,当笔写到“目中无全牛,胸次有筼筜”时,轻重提按、展促收放莫名地多了身体的节奏,这份少有的“抄写”快意,来自临帖的娴熟与记忆,更归功于无意于佳的随手适心。

元·张雨《题息斋竹卷》

纸本 | 29cm×19cm | 2019 年

写《〈祖庭事苑〉句》时,欲多一份弘一法师碑楷的舒缓与雍容,无奈字实在太少,为呈现篇章的完整,我将款字略缩小,分两行错落排列。《郑燮〈题画〉》,用方笔表达清刚冷峻,似与“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纸上,绝可怜爱”文意相契合。《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用瓦当信笺,纸稍高,字较多,笔意回环缠绕,笔势向背多变,字形加强收放与展促对比,一字一形中团结一气。

宋·睦庵善卿《祖庭事苑》句

纸本 | 29cm×19cm | 2019 年

清·郑燮《题画》句

纸本 | 29cm×19cm | 2019 年

唐·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纸本 | 32cm×22cm | 2019 年

耳际总是回响苏东坡的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回归书斋,享受一个人静心、舒缓写字的感觉,让嘈杂、功利拂尘而去,沐浴环绕的是一个沉静、明朗的新天地。展开案头的法帖,时时临仿,在字里行间怀想文人悠远的情态,日课式的书写,大量临摹,顺手自运,坚持不懈。不以纸小而不为,不以参展为目的,书写终究是要回归内心,字首先写给自己看。书写时气定神闲,自我满意后方可展之大众,所谓书家贵有自知之明,须以深耕、沉潜出精品为己任。

​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0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