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3D打印技术,青花瓷上的美女工匠是怎么雕刻出来的?

伊伊瞎吃瓜 2023-12-03 06:04:03

文|伊力瞎掰

编辑| 伊力瞎掰

晚明青花瓷仕女题材的绘画语言和风格一直受到传统仕女画的影响,随着时间流逝,古代绘画艺术日益成熟,仕女画的发展也进入了高峰期。

那么在晚明世俗化的社会环境下仕女题材图式语言的转变,以及晚明青花瓷仕女图像流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 明代画谱画诀 ≻—●

明代画谱画诀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到了晚明时期,文人画成为了画坛主流。文人画家学习前人的笔墨,并使画作呈现出丰富的面貌。

同时,绘画欣赏在社会上日益普遍,很多文人画家开始参与画谱的编绘,画谱编绘也成为 一些画家赖以谋生的手段。

画谱风格多样,版刻精美。画诀是民间工匠为了方便学习和运用编写的口诀,“积一得之言,记于心,流于口,祖辈相传,遂奉之为诀”。

民间的工匠大 多不识字,所以这些画诀主要是依靠口耳相传一代代传承下来,大量工匠使用这些画谱画诀开展青花瓷装饰的创作。

“瓷品最重画工”,从清代寂园叟撰写的《匋雅》中可以看出,陶绘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晚明时期,“文人画通过画谱为民间绘画提供了新鲜多样的范式,对民间绘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由此可见,画谱画诀对陶绘的图式语言表达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对其他门类题材的借鉴是不可避免的,画谱画诀是对记录的绘画题材的总结。

青花瓷作为一种商品,其装饰图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程式化的现象,在明代,瓷器装饰图案已经有了固定的样式。

明代市民文化兴起,戏曲小说、神话故事盛行,晚明的青花瓷仕女题材纹饰受到了诸多图式的影响。

作坊里的“画样工”直接参与陶瓷装饰图案的绘制,因此,画谱画诀是影响青花资图式语言最直接的渠道之一。

《程代墨苑》中把“嫦娥与玉兔”这类神话题材刊刻成“月宫杵墨图”,使其作为一种装饰纹样供世人学习、借鉴。

明朝万历以后,“嫦娥与玉兔”这类神话故事题材在青花瓷装饰中已十分常见,晚明时期,青花瓷上的人物造型写实,服饰飘逸,整体画面关系十分紧凑。

除了《程代墨苑》,汪氏编写的《诗馀画谱》对晚明青花瓷仕女题材装饰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该画谱以人物为主,临墓收录了沈周、仇英等画家的画作,配图表现了“春景”“春闺”等,为青花瓷仕女画题材提供了借鉴的范本。

万历年间烧制的青花仕女四艺碗,碗壁四周绘制了九名仕女于庭园中表演琴、棋书、画的场景,其中对弈者的场景与画谱《初夏》中的插图在人物动态、神情、服饰、装饰中的辅助纹饰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晚明时期,许多民间工匠在创作时追求文人格调,对高质量画谱的需求日益增长.吸引了许多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家加入画谱的编绘、刊刻队伍。

文人画对晚明青花装饰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把主题性绘画带入青花资装饰,使青花资纹饰从简单的图案性装饰转变成具有深厚文化涵养和文人精神的装饰。

青花瓷装饰的演变轨迹基本上遵循着文人画的发展轨迹。晚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画谱画诀的发展,使青花瓷仕女题材更加世俗化,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文人画家大量参与画谱画诀的编刻,也让青花资仕女题材的图式语言更具有文人气质。

●—≺ 构图技巧的学习 ≻—●

画谱中的仕女图在用线上,对于女子的头、脸、手及衣服等多使用游丝描勾勒,线条细致、简练、有力,在手臂弯 曲处使用铁线描描绘。

“游丝描与铁线描相结合,也是明清仕女画家喜爱的形式之一,因为这种结合在一起的线描既无损于仕女罗衣的细腻质感,又增加了衣带飘逸的情致。”

对于画面环境和衬景的绘制,画家多使用小写意的方法衬托主体。“南北宗论”的提出,将职业绘画与文人绘画加以严格区分,在构图布局上,讲究“以布局论,所谓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情景交融方可传达画家本意”。

在画面中,桌椅、山石、花草树木都是重要的衬景,明代崇祯时期的青花人物故事纹笔筒就深受影响,笔筒周身用青花绘有《孟将军之妻图》。

笔筒上下用暗刻花装饰,所绘庭院内人物景致层次分明、细致入微,人物的脸部、手部用细线勾勒,简洁明了、造型生动。

衣纹用游丝描绘在弯曲处,辅以铁线描装饰点缀突出了衣褶的体积感,画面用屏风将庭院内外相隔,院内又使用桌椅将将军和女子隔开,院内女子正在桌前梳妆,面对身披铠甲、高大强壮的将军毫不慌乱。

女子从容不迫的形象与外界紧张的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庭院外的栏杆、假山树木使用写意的方法绘制而成,可以衬托主题。

在晚明的一些版画图谱中,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故事情节,有人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构图技巧一梦境构图。

在小说版画图谱中,有些故事情节以梦境展开,用线条结构将梦境和现实空间在同一画面中分隔开。

明代崇祯时期的青花钱塘梦故事图盘就运用了这种特殊的构图结构,在画面中,屋内一男子坐在椅上,正伏案酣睡,桌子上有烛台、花插、册页和酒杯。

屋前有山石、树木和湖泊,屋后有栅栏围绕,画面右侧,一青年女子正手持响板高声唱歌,女子的右侧题写有“春风酒一壶,夜月琴三弄。古今罕曾无,试听钱塘梦”。

这件作品用梦境构图的形式表现了苏小小和司马槱之间离奇凄美的爱情故事。

●—≺ “病态美”的时代审美思想 ≻—●

明代晚期虽然开始提倡人性解放,但是一些封建礼教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

在封建体制下,文人画家必须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一些文人士大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他们将自己的情绪通过仕女题材绘画表现出来,以象征柔弱的女性表现自己。

因此,在明代的文人画家笔下,很少会出现像唐代健康丰满的女子形象,他们经常描绘的是消瘦病态的女子身形,但这些仕女饱含相当丰富的心理内容。

晚明时期的青花瓷仕女题材也受到了病态、柔弱审美思想的影响,这种病态柔弱的审美可以在唐寅的《李端端图》中充分展现出来。

画中的李端端衣着简单、头饰朴素,社会地位低下,唐寅在画中题诗“胭脂价到属穷酸”,将画中的李端端比作自己,借李端端的失落抒发自己仕途不顺的愤懑之情。

明代“病态美”的时代审美,不仅表现在传统仕女画中,而且对晚明青花瓷装饰图式语言影响深远。

晚明时期的青花瓷仕女题材创作与明代中早期相比有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在于统治阶级宗教信仰、政治手段的变化。

在题材移植的过程中,文人画家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礼制融入人物形象创作,产生了新的图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明的社会生活状态。

晚明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个人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大脑中形成的一套图式库,也就是他们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学习到的客观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在创作过程中调动图式库中的形象,通过图式感知世界,用手中的画笔不断修正脑海中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图式。

艺术图式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需要人不断学习、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

晚明的青花瓷仕女题材图式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传统仕女画、画谱画诀等为其提供了图式原型。

艺术家和工匠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其修正,创造出新的图式形象,为青花瓷仕女题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晚明青花瓷仕女题材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一方面反映出晚明社会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由其艺术表现形式、内容、形态等折射出晚明的社会思想和风土入情。

0 阅读:9

伊伊瞎吃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