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刘邦欲换太子事件背后的权力博弈

兴亡多少事历史 2024-10-31 10:59:17
01刘邦想换太子了

刘邦想换太子,从他宠爱戚姬、疏远吕雉开始就已经不是秘密了。

这个时候江山稳定,天下太平,步入老年的刘邦开始享受生活,但曾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发妻女吕雉却已经人老珠黄了。

刘邦不是君子,更不是圣人,他既做不到像后世明孝宗朱祐堂那样一生只爱且只有一个张皇后,也不像隋文帝杨坚那样因怕老婆而不敢另娶。他在娶吕后之前就不老实,经常和一个姓曹的寡妇私通,并生下一个孩子,就是刘肥。

起兵之后,身边更是离不了女人,像在高阳传舍见郦食其的时候,就有两个女子在伺候着洗脚。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即皇帝位后,他又专宠定陶戚姬,基本上走到哪带到哪,两人几乎寸步不离。戚姬也很争气,给刘邦生了个儿子,取名如意。

母凭子贵、子以母宠,刘邦越看越是喜欢,觉得这孩子简直就是缩小版的自己。高帝七年十二月,年幼的刘如意即被封为代王;九年正月,刘邦的女婿张敖因贯高事被废为宣平侯后,刘如意又徙封赵王。即使在封王之后也不舍得派到封地,而是一直留在身边。

反过来又越看嫡长子刘盈越不顺眼,认为他柔顺怯懦,没有阳刚之气。

戚姬一看,也便有了进一步的想法:缠着刘邦立刘如意为太子。

定陶戚姬有宠于上,生赵王如意。上以太子仁弱,谓如意类己;虽封为赵王,常留之长安。上之关东,戚姬常从,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这边是女人的娇啼和眼泪,那边是看了半辈子的黄脸婆,刘邦心中的天平迅速失衡,心里便有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吕后年长,常留守,益疏。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

刘邦与刘如意剧照

02吕后和大臣们表示反对

这么一来吕后首先不愿意了。

好你个刘季,当年在你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我按父命下嫁我忍了,你起兵后我独自在家上顾父母下顾子女我忍了,你彭城战败的时候我陪着你老爹被项羽抓作人质我忍了,半辈子吃苦受累担惊受怕我忍了,你发达之后身边的女人来回换我也忍了,这辈子就从来没拖过你的后腿。

但是,你今天想动我儿子的接班人位置,老娘无论如何都不能忍!

不过,吕后倒也沉得住气,她没有直接找刘邦的麻烦,一是因为她知道此时自己在刘邦心中的重要性已经大减,说话分量不够;二是她看到大臣们已经开始行动了(大臣争之)。

态度最坚决的是御史大夫周昌、留侯张良和太子太傅叔孙通。

御史大夫周昌先找到刘邦理论。周昌人本口吃,越气越说不成话,看着他期期艾艾辞不达意,刘邦一方面觉得好笑,但却又不得不佩服周昌的耿直和忠心。所以,对周昌他虽然未置可否,却也没有继续坚持更换太子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大方,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

在侧厢房偷听到消息吕后对周昌的仗义执言直接表示了跪谢。

吕后侧耳于档厢听,既罢,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相比于周昌的直谏,留侯张良的办法则是“曲线救国”。他对专门跑来讨主意的建成侯吕泽(按《恩泽侯表》,建成侯应为吕释中,吕泽为周吕侯)说,战乱期间皇上虽然对我言听计从,但换太子属于皇上的家事,我不确定我的话还管不管用。所以他建议让吕后找“外挂”,而这个“外挂”则是近乎传说中的“商山四皓”: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

吕雉听后,便派吕泽带上太子的亲笔信和礼物,把四皓请到了吕泽家里待用。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争,未能得坚决也。吕后恐,不知所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日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良曰:“始上数在急困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娒士,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今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史记》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

别说,关键时刻,这四人还真排上了用场。

吕雉跪谢周昌

03刘邦的小花招

眼见遭到了各方的一致抵制,刘邦暂时放下了自己的想法。不过,他并没有完全放弃,而是采取了两手准备。

一方面,他对赵王刘如意进行了妥善安置。

因刘如意年幼,而换太子之议又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刘邦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刘如意的个人安全会受到威胁,所以,他在把刘如意安排到封地的同时,还让能力和责任心极强又极其忠心的周昌做国相,以备不时之需。

时赵王年十岁,上忧万岁之后不全也;符玺御史赵尧请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者。上曰:"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昌,其人也。"上乃以昌相赵,而以尧代昌为御史大夫。

另一方面,他又悄悄地寻找机会。

终于在汉十一年(前196年),他心目中的理想机会到来了。

这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在封地举起了反旗。

消息传到长安,刘邦在召集诸将分析形势后决定出兵平叛。

出兵就得选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刘邦指定的是太子刘盈。

太子是国之根本,一着地动山摇,让太子带兵出征,是我大汉无人可用了吗?

不是,曹参、周勃、灌婴、樊哙一帮元随不仅身经成战,功勋卓著,而且年富力强,壮志犹存,哪一个拎出来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

是太子刘盈能力过人吗?

也不像。刘盈虽自小便历经战乱,却从未参与戎事,行军打仗纯属外行。

既然如此,只能说明刘邦又动歪心思了。

这一点,“商山四皓”看得非常清楚。他们找到吕释之说,皇上的这一决定大有猫腻。因为太子的地位已经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这次平叛即使成功也无法再进一步;但是如果失败,则肯定会受到惩罚——不出意外就是失去太子之位。所以,赶紧让吕后找皇上说以利害,最好是让皇上御驾亲征。

太子客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说建成侯吕释之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

吕后一听害怕了,找到刘邦大哭小叫,并把“商山四皓”的意思转述了一遍。

刘邦一听,心内长叹一声,他知道,自己的把戏又被人看穿了,于是便顺水推舟骂了一句:我也知道这熊孩子担不起这个重任,还是我自己去吧。

之所以会如此痛快,是因为他心里清楚,这番见识吕后一个妇道人家是想不到的,她的背后肯定有高人指点,而这群高人就是以张良为首的勋贵大臣。

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

同时,既然众意不可违,他索性好事做到底,再次放弃了更换太子的念头,他根据张良的建议,让太子监国——此举即明确了太子的储君地位——并由张良辅佐太子。

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争锋!"因说上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

点名让张良当太子的老师,其实也是君臣之间的一种心照不宣。

张良与商山四皓

04刘邦的最后一次试探

高帝十二年(前195),刘邦击斩黥布归来,身体因伤每况愈下,他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便强行对换太子问题进行了最后一次试探。

这次张良的劝谏没起作用,于是叔孙通出面了。

叔孙通,人如其名:儒而不腐、圆滑变通。从一贯行事风格来看,为谋求上位,叔孙通对上的态度一直是“谐俗、取宠”,即从来不顶撞领导,更不拂逆领导的意见。他曾不顾同事、乡党的指责,通过变通礼仪,让刘邦享受到了做皇帝的快乐而见用,并一步步干到了太子老师的职位。

但在更换太子问题上,叔孙通成为反对最激烈的那个人。

因为从身份来说,给太子当老师,就基本预定了以后的人生富贵——只要太子升格为皇帝后,几乎没有亏待自己老师的。但如果换了太子,却难保不换老师。

他找到刘邦说,不能更换太子的理由太多了。首先,更换太子是乱国之根,晋献公和秦始皇就是前车之鉴;其次,吕后是你的结发妻子,也曾与你同甘苦共患难,你怎么忍心背弃她呢。如果你固执己见,我就死在你面前。

刘邦赶紧解释说,没那么严重,我说着玩呢。

叔孙通一听更不愿意了:太子是国之根本,哪能拿这个开玩笑?

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淡,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

刘邦彻底沉默了。

注意最后一句话: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

他无法也不能因为这件事情得罪或者撤换掉大半个朝堂。

这里还有必要提一下《资治通鉴》与《史记》的不同意见。

按太史公的说法,叔孙通以死相谏后,刘邦假装答应不再更换太子,实际上仍不甘心。结果,在一次和太子吃饭的时候,发现了陪在太子身边的“商山四皓”,他非常惊讶地问道,我征召了好几次你们不来,为什么反而跟了太子?四人回答说,我们虽然没有君臣缘份,但太子却是真命天子,所以一听太子需要,我们就来了。刘邦无奈地说,那将来的事就麻烦诸位了。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宴会结束后,刘邦和戚姬说,别争了,连这四个人都帮着太子,我也没有办法了。

于是太史公作结论说,刘邦之所以最终放弃更换太子,全是因为“商山四皓”的缘故。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这一段故事,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并未取用,胡三省对此批注说,太史公太书生气了,因为刘邦想换太子之意甚坚,就连张良这们的亲信都表示无能为力,说“非口舌所能争”,所以岂是几个山野老头能左右得了的?

若决意欲废太子,立如意,不顾义理,以留侯之久故亲信,犹云“非口舌所能争”,岂山林四叟遽能柅其事哉?借使四叟实能柅其事,不过污高祖数寸之刃耳,何至悲歌云“羽翮已成,矰缴安施”乎?若四叟实能制高祖使不敢废太子,是留侯为子立党以制其父也,留侯岂为此哉?

因此,即便这个故事是真的,刘邦所忌惮的也不是这四个老头,他看到的仍然是“四皓”背后整个功臣集团和吕后的影子!

05换太子背后各方势力的政治考量

在刘邦换太子这一动议之中,投赞成票的只有两个人:刘邦和戚姬(刘如意太小,不算数);而投反对票的则几乎是除二人之外的所有人。

从刘邦一方来看。

他虽然雄居九五,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完全可以强拂众意一意孤行立刘如意为太子,但他死后呢?

一旦晏驾,谁能保证强大的外戚和功臣集团势力不会立即进行反扑?届时,别说是皇位,戚姬孤儿寡母的性命安全都无法确定——这也是刘邦让刘如意离开长安到封地,并由刚正不阿的周昌给他作国相的主要用意。

从吕后一方来看。

吕后在刘邦起兵过程中夫唱妇随,一直是一个称职的贤内助。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看到没,太史公比班固多了一句话: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就这区区八个字,一个为了家族利益杀伐果断、勇毅狠决的女汉子形象跃然纸上。

很明显,这是一头视领地如生命的母狮,一切入侵者甚至假想敌都会被她撕得粉碎。

威胁刘氏王朝的彭越、韩信不行,想动她儿子储君地位的戚姬母子更不行!

果然,刘邦死后不久,戚姬被做成“人彘”,刘如意则在强行召回后被鸩杀,这是后话。

从功臣集团一方来看。

如果给张良、周昌、陈平们一个选择,他们是站队吕雉还是戚姬?

毫无疑问是前者,因为他们要保证自身和家族的长久富贵——这富贵老皇后吕雉给得了,而毫无根基、仅凭美色邀宠的戚姬给不了。

首先从渊源上来说,他们和吕后(刘盈)之间有着长久而深厚的革命友谊。除了张良、陈平这些后加入的,周勃、萧何、灌婴、夏侯婴等人都是“丰沛”故人,这群人应该都闹过刘邦和吕雉的洞房,甚至樊哙还成为刘邦的连襟、吕雉的亲妹夫。他们一同参与并见证了刘邦从布衣起兵最终位极九五的全过程,属于共同扛过枪、一起受过伤的亲密战友关系。刘盈是功臣集团们看着长大的,放在民间那都是最亲近的叔叔大爷,以后掌权了,肯定不会亏待这群人。刘如意却不同,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和功臣勋贵几乎没有半点交集,如果上位成功,人家最亲的人肯定是自己的那帮舅舅们,功臣们就要靠边站。

其次是因共同的利益捆绑,功臣集团和吕雉一直互为表里和应援。除了刘盈之事外,功臣集团和吕雉一直有着深度的政治合作,双方各取所需。作为吕后来说,刘邦死后她虽然成为帝国的实际掌权者,但碍于礼仪,在很多事情上不宜抛头露面,还需要功臣集团的政治声援和背书,比如在为诸吕封王这件事情上,她至少要在表面上得到陈平、周勃等功臣集团成员们的首肯和承认。

(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冬,太后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陵。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太尉勃,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

而功臣集团对吕雉的感情则比较复杂,因为无论是头脑、手段还是魄力,这女人都有资格和功臣集团的任一个人掰一掰手腕,所以他们对吕后可谓又敬又怕。

除了为吕氏封侯之外,之前还有一件事情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一点,那就是捉放樊哙的问题。

刘邦击还黥布时,樊哙正在燕地攻打卢绾。这时有人进谗说,樊哙已经和吕后结成了团伙,等你驾崩后,就立即杀了你的宝贝儿子刘如意。刘邦大怒,派周勃和陈平到军中直斩樊哙。半道上,老滑头陈平和周勃商量道:人家樊哙不但和皇上自幼亲近,还是连襟,他现在在气头上说这话,等火气一平肯定会后悔,所以咱们别杀他,而是把他绑回长安,让皇上自己发落。结果人算不如天算,两人押解着樊哙往回走的时候,刘邦驾崩了。

陈平很紧张,他和周勃说,我们是按照原老板的诏令抓了樊哙,现在半道上老板崩了,新老板变成了樊哙的大姨子。而且新老板的妹妹、也就是樊哙的老婆吕媭现在肯定一肚子火,她不敢冲着刘邦去,但可以对着我们来,谁知道姐妹俩现在在嘀咕什么。

于是,陈平便不顾朝廷让他和灌婴屯驻荥阳的诏命,回到长安奔丧。在葬礼上他哭得那叫一个惨,哭完后又强烈要求在宫中值班,陪完刘邦最后一程。吕后大为感动,当场封陈平为郎中令,并兼太子老师。

陈平估计的一点都没错,过后,一是吕媭果然向吕后说他们的坏话,但吕后没有接受;二是樊哙回到长安后被立马释放,爵位、封邑一切照旧。

初,高帝病甚,人有恶樊哙,云:"党于吕氏,即一日上晏驾,欲以兵诛赵王如意之属。"帝大怒,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吕后弟吕〈妥页〉之夫,有亲且贵。帝以仇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反县。平行,闻帝崩,畏吕〈妥页〉谗之于太后,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殊悲;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使傅教惠帝。是后吕〈妥页〉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

在这件事情上,对于陈平和周勃们的想法吕后不知道吗?

非也,吕后很清楚,但在这个政权交替的关键时刻,她要的是平稳过渡和朝堂安定,所以当务之急不是除旧布新,而是功臣集团们的一个态度,一个向新执政者宣誓效忠的态度。

作为功臣集团代表的陈平做得很到位,吕后很满意,二者在“后刘邦时代”迅速达成了新的妥协与合作。

结果就是吕后(刘盈)地位稳固,功臣集团富贵依旧。

后刘邦时代的实际执政者

06结语

只要涉及政治,从来不会掺杂个人情感,有的只是人情世故和利益考量。

0 阅读:4

兴亡多少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