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人为什么更喜欢用汝瓷做茶具?瓷器烧制到底有何优势?

伊伊瞎吃瓜 2023-11-30 07:30:02

文|伊力瞎掰

编辑| 伊力瞎掰

作为陶瓷古国,中华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掌握了陶器烧造技术,此后再逐渐掌握瓷器制作工艺。

北宋汝瓷源于青瓷,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系统追溯和梳理北宋汝瓷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阶段,将为系统研究汝瓷艺术审美和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宋以前陶瓷发展概况 ≻—●

瓷器的来源是陶器,鉴于陶器的悠久历史,早期原始的瓷器应当在上古时期的商代已经初有眉目,彼时中华先民就已成功烧制出了原始青瓷。

由于这时期的胎料中杂质较多,烧制还原气氛不充足等,烧出的瓷器釉色尚不够稳定,具有较强的原始性。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大概到了东汉随着陶瓷器制造技术的发展,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瓷器开始出现,但是当时瓷器无论从色彩、样式还是用途等方面来看,只有青瓷和黑瓷,类型非常少。

这时期采用龙窑烧制,烧制的瓷器同原始青瓷相比含铁量少,吸水率低,釉色稳定,胎体坚硬、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较高,叩之有金石之声。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后三国鼎立而终于晋,八王之乱后则有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大分裂时期,瓷器发展有限,只新增一个类型,即白瓷。

但这时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得到巨大发展,这为瓷器迎来第一个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顶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大量使用瓷器,这推动我国瓷器发展迎来第一个高峰。

这时期,我国瓷器不仅在烧造工艺上取得了飞速发展,更加精湛,而且瓷器的类型和种类也得到极大丰富,如酒器、茶具、文具、餐具、玩具、乐器。

而在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的瓶、罐、壶、杯等器具则已经成为民间社会十分普遍的现象。

与前代相比,隋唐时期的瓷器类型多样、功能齐全、造型新颖,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反映了当时烧造工艺的进步和提升,已经远远超过此前各代。

在唐代烧造瓷器的产地中,浙江越窑和河北邢窑是比较著名的两个瓷窑,前者出品的青瓷和后者出品的白瓷,在当时享誉全国,被世人称之为“南青北白”,成为当时的一时之选,对后世影响深远。

因此,隋唐时期瓷器的盛行与民间社会需求旺盛密切相关,其烧造也深受当时社会风俗及民间时尚影响。

如茶饮之风盛行于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茶文化的著作,茶饮文化盛行之际,也极大地促进了茶饮器县文化的发展。

唐之前,茶饮器皿多以金、银等金压材质为主,但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进步,瓷器作为饮县的样式、种类日益丰富多样,品质不断提升。

这促使瓷质茶饮器县逐渐替代金属,到了唐代,瓷质茶饮器县终于大量取代金属茶饮器具,成为社会上品茗赏茶的主要饮具。

当时,陆地上,以长安为起点经过中亚终于欧洲的丝绸之路是唐代至关重要的对外贸易路线:在海上,以广州为主的港口城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唐代海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楚勃发展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唐代对外商品的发展,其中除了著名的丝绸之外,瓷器是备受欢迎的对外贸易商品,成为唐代对外出口商品的助力。这对唐代瓷器发展是极大的促进。

唐之前,鸡首壶是社会上非常流行的瓷器款式,隋唐时期,执壶取鸡首壶而代之,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瓷器样式。

执壶是一种多棱形式的圆柱体瓷器,因样式新颖、使用方便,从而受到唐代社会的普遍欢迎。

而在魏晋南北朝流行的鸡首壶,则在唐代消失不见,这是社会文化风尚变化的结果。

与前代的鸡首壶相比,唐代执壶的样式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比较突出的变化是壶柄从龙柄变为曲柄,在流与柄之间则是立系耳,这样的形式也少见。

盘口壶早已有之,最早大概于东汉出现,此后一直流传,直至唐代,但较之以往,唐代盘口壶发生了明显变化。

如壶口从盘口变为喇叭口,壶腹则以椭圆形为主,有的呈瓜形,因此之故 , 盘口壶在唐代记载中也被称为“ 注子”。

根据词义可知,盘口壶应当是唐代社会的一种酒具或茶具。盘口壶的产地广泛,在南北各地瓷窑中都有生产,样式也大体相同。

和盘口壶一起使用的一般是酒杯,众所周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以饮酒著称,其诗句中酒杯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如“举杯邀明月”、“呼儿将出换美酒”等诗句,从中后人可以了解到唐代酒杯应该已经大量使用。

而且,从唐代文献记载中可知,唐代酒杯种类繁多,样式也非常多,如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带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

另外,还有一些样式的唐代酒杯则是根据金属饮具仿制而来的。

隋代十分流行一种陶器,名之为四系罐,隋唐鼎革,四系罐在唐初还能见到,后随唐代陶瓷烧造飞速发展,社会风尚的变化,四系罐在中、晚唐时期就消失了踪迹。

取而代之的是平底罐,平底罐是一种广口外卷、无颈、丰肩、无系耳、平底的罐,它的大量兴起主要源于其实用价值,因为这种罐一般腹部丰满、有盖,在日常生活中适用范围很广。

平底灌在唐代生产量非常大,而且产地遍布南北瓷窑,其中北方尤其多,是唐代民间社会使用广泛的陶器。

平底罐的样式及烧造对唐三彩的形制影响较大,因此在唐代三彩陶器中,人们经常能够看到来自平底罐的元素。

瓷碗是古代中国出现较早,社会需求量很大,烧造技术也较为成熟的瓷器用县,瓷碗在唐代南北各瓷窑中都有烧造,总体而言样式相似,但唐代不同时期,其形制还是有所区别的。

初唐时期,瓷碗多为深腹、直口、平底,这样的形制留有较多障碗的影子:此外,还有一种像钵的瓷碗,体小壁厚。

延及唐中叶,一种身浅、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瓷碗大量烧造,为社会广泛适用,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晚唐。

进入晚唐,这种瓷碗开始出现形制上的一笔变化,如胎壁从厚重逐渐转趋轻薄,从玉壁形底向宽圈足变化。

之所以有这种款式的瓷碗盛行,主要是因为唐代茶文化的兴盛,所以这种瓷碗在唐代也被称为“茶瓯”。

上述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对唐代南北各地瓷窑所产“茶瓯”十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

而且,唐代一些著名诗人,如徐夤、皮日休、孟郊等也都写有关于“茶瓯”的诗句。

这些文人墨客的推崇无疑有力地推动了瓷制茶具的生产发展。

●—≺ 唐代花瓷与汝瓷渊源 ≻—●

瓷器在唐代迎来第一次大发展时期,对宋代汝瓷而言,其直接渊为唐代一种所谓的“花瓷”。

唐代花瓷的出现莫衷一是,大概与羯鼓相关,如唐朝南绰所著《鼓录》一书中就记载了宋为唐明皇李隆基讲述鼓来源的轶事:

“宋开府曝,虽耿介不群,亦深好声乐,始承恩顾,与上论鼓事,曰: 若非青州石末,定是鲁山花瓷。”

那么,何为“鲁山花瓷”? 唐代花瓷大概起源于黄河流域,约自盛唐始,在黄河流域的瓷器烧造窑口产出一种黑釉瓷器,上面有蓝色斑纹,一般作为盘子、碗、酒杯等用县。

这种瓷器样式应该是受到西域乐器“拍鼓”,也就是唐人所谓“羯鼓”的影响,因此,宋曝才会以羯鼓比喻瓷器。

也因此,今人一般认为,唐朝耀鲁山窑、州窑、巩县窑等烧造遗址中发现的黑釉蓝斑瓷器,可以称之为“花瓷”。

花瓷色彩斑斓,且呈蓝色,与金元时期的钧瓷类似,所以有“唐钧”之说,但从五代十国到宋初这段时期,花瓷、白瓷、三彩等逐渐走向衰落,随之淡出了历史舞台。

在唐宋之际,花瓷、白瓷、三彩等逐渐消失的同时,豫西地区瓷窑也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其在仿制越窑秘色瓷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表现在轻盈的胎体、薄而均的釉色,豆青的颜色风格。

这时期,大量印花青瓷出现在豫南、豫西、豫中及陕西一些地方,其中豫西地区的印花青瓷是汝瓷最直接的渊源。

从盛唐缤纷绚烂的色彩修饰,到宋代“天然去雕饰”的返璞归真,中国瓷器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变。

其中,汝瓷在工艺和形制上都是这一重大转变的代表,其工艺不仅是中国瓷器的造诣高峰,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造型色彩深具道家意蕴。

但事实上,汝瓷的创烧、发展、兴盛、恢复到衰落,无论其生产规模、烧造品种和工艺特征都有其明显的演变过程,并且直到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宋徽宗“弃定选汝”,才使汝瓷迎来自己在中国陶瓷史上的至尊地位。

因此,我们梳理汝瓷发展历史及其不同阶段的形制特征,才更能体会到汝瓷文明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承载着北宋主流文化的风格。

而汝瓷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的物化外显形式,也能够折射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 2023-12-29 17:49

    拿些现代物说事,东拉西扯的[呲牙笑]

  • 2024-01-15 09:50

    胡说八道,没有任何衣据。

伊伊瞎吃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