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服自带豪横感|服装是文化标签,中国古代服装的特点是?

通鉴锐圆 2024-02-11 09:45:57

视频加载中...

继续聊“胡服骑射”引发的文化认同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按什么标准群分呢?按族群分。中国还有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强调文化差别的,有很强的民族主义。这些话不一定政治正确,但一定有道理,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事实。

我们往根上刨,人和人的区别,首先是人本身生理、物理层面就有区别。人分种族,黑人,白人,黄种人,这个黄种人是白人给我们安的这么一个名称。反正世界各地,人本身就是有区别、有差别的。虽然有资讯说,人类种族之间的差别和人与猩猩的差别从DNA上看差不多,但是人外貌上的差别,比如人的体格,脸的轮廓,头发胡子的颜色,眼珠子的颜色,鼻梁的高矮等等,这一切都是构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物质基础。环境决定了人种的不同,同时也决定了文化上的差异。

从人本身再往外,人的发型、纹身、服装、饰品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差异的载体。

孔夫子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微管子,吾其被发左衽矣。”管子即管仲,管仲领导齐国曾抵御过北方蛮族入侵,保存了中原文化。虽然管仲是法家,他的思想观念很多孔子不认同,但是管子就凭这个功劳,孔夫子就对管子评价极高,高到感激零涕的程度。

中原的男人是束发的,衣服的领口是向右开的,如果我们被蛮族征服,就得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就得披头散发了,服装领口也向左开,这就是“被发左衽”。所以在孔夫子眼里,管仲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发型和服装领口和开向在孔夫子看来是中原文化的外在象征,代表的是不同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所以当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要求贵族也穿被视为蛮夷的游牧民族衣服的时候,就招致内部的强烈的反对。相对来说,袁世凯就比较聪明,我的军队可以穿西式的军装,但是我的军官包括我本人去见这个太后、去见皇帝的时候,我还是穿着清朝的袍挂,还是带着朝珠,还是带着能挺插花翎的清式官帽。

我们再好好想想,为什么各国的贵族、精英人士都一般不愿意易服呢?除了文化自信以外,中国历朝历代的服装,还隐藏一个可以炫耀的东西。

中国历朝的服装很不一样,网上都有图,有人根据文化学者的研究,画出了比较准确的图案,更准确就是我们可以到各个博物馆去看出土木偶、陶俑、石刻等,还有就是历朝历代给我们留下来的壁画,特别是反映真实生活的壁画,这都能把当时服装款式、材质以及人们精神面貌反映出来。那么中国服装融合的风格是什么呢,我的感觉或者印象就是我们华夏文明或汉族古代的服装总体上讲,可以用“宽袍大袖”来形容。

必须说明一点,“宽袍大袖”是高层人士、精英人士的服装,不是底层老百姓的服装。这种宽袍大袖的审美源头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的一些时尚流行和消费习惯倒推出来。

我们知道,我们中原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原文化就是农耕文化。农耕生产除了粮食还有桑麻,棉花是后来引进的,丝织品汉民族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在古代很长时期,丝织品是可以和贵金属一样充当货币的,当然也是可以拿它去交税的,很多朝代就是要求老百姓既要纳粮,还要纳绢。

既然丝织品和黄金一样珍贵,把衣服裁剪的宽敞一点,袖口拉得长一点,绸缎用得多一点,以我这种俗人看法,就可以直接来炫耀财富和地位,我把这个丝绸的衣服做的又宽又大,就和今天的土豪那个金链子带的又粗又长一样,就这么豪横!

中国服装一贯的“宽袍大袖”的款式,不仅具有文化上的识别价值,还有直接把炫耀财富的功能。所以你就可以知道,赵武灵王要让这些贵族把这种能彰显自己身份、表达自己优越感的服装换掉,然后换上自己过去鄙视的蛮夷紧窄袖的衣服,他肯定不干。

胡服骑射执行起来非常难,但是赵武灵王认准了以后,他反复的地劝说,他反复强调为了生存,必须采取实用主义的方法,我不管你什么意识形态,不管你什么文化,不管你什么形而上的东西,再好听再正确我都先放一边。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我要用最实用的方法来改变竞争中的劣势。

另外,赵武灵王坚持“胡服骑射”,我想也能包含这样的意思,就是通过这种简单的、朴素的服装,或许也可以让赵国的高层和精英作风为之一变。我在这里做个合理推断,就是这种朴素的,甚至是粗砺的作风,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战斗力,我们都知道,延安的土气就是无敌的。

0 阅读:0

通鉴锐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