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明英宗的“夺门之变”很糟糕?看看他对待王振、于谦的方式

正史漫谈君 2022-09-18 00:02:18

夺门之变,算是朱家兄弟自己内部的权力争夺,外人用不着说三道四。但朱祁镇随后的两大举动,让这起行动不仅显得没必要,甚至成了历史的反动、人性的丑陋。

经过当年明月的普及,夺门之变的由来及过程可谓人尽皆知。

公元1449年,即明英宗朱祁镇在位的正统十四年,因为掌权的大太监王振减少了对蒙古瓦剌部使团的赏赐,其首领也先亲自率军大举进攻明朝。在王振的怂恿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不顾劝阻、一意孤行,带领数十万明军精锐御驾亲征。

当时的明军虽然实力强大,然而却完全归对军事一窍不通、却又喜欢作威作福的王振指挥,注定了悲剧命运。8月,明军抵达大同,但一听说前线战败,王振就连忙决定撤退,军心越发涣散;大军退至土木堡时被,遭到也先的军队突袭包围。此战明军损失惨重,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六十六名大臣战死,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土木之变”。

耻辱性失利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六神无主,达官显贵纷纷南逃、大部分官员主张南迁,眼看就要重演当初宋朝丢失半壁江山的一幕,好在留守的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他不仅带领文武大臣拥立郕王朱祁钰称帝,重建明朝政治核心、稳定内外人心,随后还领导了北京保卫战,干脆利落地粉碎了也先企图夺取北京的膨胀野心,让明王朝转危为安。

接下来,当也先计划向明朝归还明英宗这位失效的人质时,明代宗一度极不情愿,但经过于谦的劝他才将自己的哥哥迎回。我们可以说,明英宗没有像当初的徽钦二帝那样客死异乡,于谦功不可没。

到了公元1457年,随着明代宗一病不起,被囚禁了七年之久的明英宗在心腹的拥戴下趁机复位,这就是“夺门之变”、“南宫复辟”。

兄弟夺权,在封建时代屡见不鲜,称不上什么新鲜事。但明英宗朱祁镇接下来的一系列举动,让他的这次复辟显得十足的“名不正、言不顺”。

从土木事变直至夺门之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以于谦为代表的大臣是国家的功臣,也是朱氏兄弟的恩人:

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于谦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稳定了政局、保住了大明江山;

并且,这份胜利也重建了明朝、瓦剌的实力对比态势,让也先对阶下囚明英宗投鼠忌器、不敢轻易痛下毒手;

而且,正是于谦对明代宗的那句话:“放心,皇位还是陛下您的”,才给了明英宗返回中原的可能。

相反,以王振为代表的的宦官,则是导致明英宗受辱、明朝面临生存危机的罪魁祸首,对这样的败类,怎么处置都不为过。

然而,明英宗夺回皇位后,却悍然干出了倒行逆施的举动:

其一,诛杀于谦等国家功勋,理由是“意欲谋立外藩”,即因为他们拥立了郕王朱祁钰称帝;

其二,出于对王振的怀念,明英宗为其建造了“精忠祠”;而王振旧部曹吉祥则在夺门之变中表现出色,继承了王振所获得的恩宠。

也就是说,挽救大明王朝、拯救朱氏家族、接回明英宗本人的于谦身败名裂,当初害死数十万明军将士、差点害得明朝崩塌的阉党却被感恩戴德。这是何等的讽刺!究其原因,不过是权力与人性的可笑逻辑。

明英宗本身算不上什么坏人,但因其自小在王振的陪伴下长大,视对方如师如父;王振之死,在他看来是以身殉国;

而于谦固然挽救了大明、拯救了朱家,但当初他不同意瓦剌的求和,在朱祁镇看来,自己在瓦剌身陷囹圄、毫无尊严,正是因为于谦等人拥立新帝、导致自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所致。

这种历史的悖论,古往今来并不是特殊个例,寇准、岳飞、李纲......如同那句有极端情绪之嫌的名言: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无数溜须拍马之徒被帝王视为忠臣,一些甘当孺子牛之辈却种种原因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些情形该如何杜绝?

0 阅读:173
评论列表
  • 2022-09-26 21:09

    朱祺镇寒了忠于大明王朝能人的心,这个影响太大了

正史漫谈君

简介:读正史,学正理,办正事,有温度的历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