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女儿为什么会出现自伤行为?父母需要发现的原因

开济说育儿 2023-12-06 12:14:06

阿玲是一名高三学生,心情经常会被一种莫名的空虚和恐惧所填满。每当这种时候,她就感觉无事可做,心里总是有种深深的失落感。

一个傍晚,她走出让她心神不宁的教室,飞快地跑到了校园一角的树林深处,确认周围没有人在,然后闭上眼睛,狠狠地在手腕上划了一下。她并没有感到任何疼痛,而是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快,内心的烦躁立刻消散了,感觉精神头十足。她想到口袋里有一块创可贴,应该先把伤口贴上,然后回到教室。她也想到很快就要放学了,还有很多作业等着她去完成。

她慢慢地睁开眼睛,看到不远处,有一双既熟悉又害怕的眼睛盯着她看。是她的同学阿丽!只见阿丽转身就跑,嘴里大喊:“阿玲出事了,大家快来帮忙!”

阿玲惊呆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她低声骂了一句:“多管闲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向教室。同学们和老师们都围了上来,不容她辩解,直接把她送往机构检查,专家告诉阿玲的父母和老师,阿玲并不是想要轻生,而是得了一种叫做故意自伤的心理障碍。因为阿玲手腕和手臂上的伤痕,记录了她一次次伤害自己的痛苦,也揭露了她这十几年来的心理扭曲。

阿玲的成长环境和其他孩子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同的是,她的父母是在30多岁才生下她。在她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就把她当做掌上明珠。另外,她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比其他家庭更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他们对阿玲的要求比其他人更为严格。在她两三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对她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学业作业自不必说,甚至生活中的小细节也要教育。为了孩子未来能有出息,责备、打骂成了家常便饭。

按照父母的期望,他们希望能够让阿玲更好地发展。阿玲也确实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学到初中,她的学业成绩一直很优异,15岁就考上了省立高中。可能是由于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让她的心理承受不了,她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天真可爱,也少了一般孩子常有的欢笑,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孤独和冷漠。再加上学校里的学业压力很大,竞争很激烈,步入高中后,她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经常发脾气,和同学的关系也变得很僵硬,几乎没有同学愿意和她一起玩。

由于竞争激烈,她的学业成绩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老师也多次找她谈话。回家之后,她以学业繁重为借口,拒绝做任何家务,甚至和父母大吵一架。小时候常说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话,早已被抛到脑后,手帕都懒得洗,吃饭对她来说已经无所谓,有时候吃很多,有时候几天不吃东西。她不止一次对比较熟的张丽说,学业这么紧张,生活这么累,活着真没意思。由于心理上的失衡和扭曲,她经常故意划伤自己的胳膊。

所谓自伤,简单来说就是盲目地处理自己的身体,用各种方式伤害自己。这种心理障碍的根源往往和孩子在儿童时期的特殊家庭环境有关。许多来访者可能是因为无法融入朋友圈而感到孤独,或者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或者从小是由非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或者是在幼儿时期被过分纵容,然后被严格管教的家庭。或者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等。这些原因很容易让尚未完全发育的孩子陷入心理困境,甚至在未来形成自伤倾向。

一般而言,1、2岁的孩子开始有了独立和自主的需求,但他们也同时体验到孤独的感觉,会对妈妈是否在身边非常关心和敏感。当父亲或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哭闹等方式引起对方的注意,以获取心理上的安慰。特别是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会表现得焦躁不安,有些会通过乱爬、打自己、抓自己、咬自己等方式来寻找妈妈,以满足他们与母亲保持联系的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的孩子在2-3岁时,能够克服离开妈妈后的不安情绪。但是,对于一些在幼儿时期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她们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就比较困难。心理学家表示,孩子在三四岁时有一种自主、自立和自我认定的需求,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过度宠爱的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有点过激。她们通常太过固执、内心脆弱。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冲动会逐渐得到控制,但十多年的潜伏期之后会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

从10岁左右开始,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孩子对社会的理解开始加深,她们意识到自己很快就要从孩子的世界走进成年人的世界,意识到自己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这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很难的。家庭的依赖和分离,对母亲的依赖和挣脱,生理意识的觉醒等等,都会让青春期的少年面临身心的巨大挑战。几乎所有的青少年在这一阶段都会感到自己被抛弃的无助感。与此同时,由于青春期少年的生理特点,她们会开始经历一种周期性的精神起伏,比如女生每次月经来潮时,悲伤、困惑、挫折感和自卑感都会变得很明显。

心理学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烦恼和痛苦,她们更渴望独处,感到自己与环境不和,和同学、特别是和父母以及同龄人、兄弟姐妹的关系紧张,因此经常发生冲突,逆反心理严重。有些人会更多地与老师和周围的同学产生冲突。还有些人会故意制造与朋友的距离。还有一些人会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里,津津有味地欣赏自己、陶醉自己、炫耀自己。

说白了,就是正处于青春阶段的孩子,她们的性格往往表现出自我为主,凡事都会先考虑自己,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心情做事,与人相处起来比较困难。但是这类年轻人既希望能自立生活,又不喜欢离家、离开父母。他们觉得周围的环境让人难受,但又需要面对现实中的内心矛盾,他们的内心冲突并不会到让人受不了的程度,也不会导致自伤。

但是,从小就有某种人格障碍、心理成长不太好的孩子,她们的内心承受不了太多压力。尤其是有些孩子脱离母亲让她们深感痛苦,心中的痛苦无法解脱和根除,进而又经常表现出来,比如愤怒、暴饮暴食、食欲不振,甚至跟人发生冲突等,还有一些会选择自伤。例如,有些青少年感到害怕,或者感到烦躁,就会选择自伤。

自伤和因为忧郁而轻生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自伤通常发生在青春期的后期,大部分类似的自伤现象都是故意的,她们并不是想要夺走自己的生命,实际上她们希望从中找到心理上的平衡。而选择轻生的人虽然也是故意的,但他们是在经历了绝望之后才会选择这条路。轻生的人是把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目的,而自伤的人只是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反映出她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的社会中,独生子女家庭将会占大多数。一方面,家长应该把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视为自己的责任,千万不要溺爱或放纵孩子。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况,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异常行为,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教育不足的问题,或者反其道而行之,放任不管,这样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当孩子表现出人格障碍的时候,应该尽快带孩子去进行心理干预。至于这种心理障碍的恢复,一般来说,需要通过心理干预进行深度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对她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同时,还应避免他人对来访者的自伤行为表示嘲讽或讥笑,这可能会给来访者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出现自伤行为的孩子,一旦度过了心理危险期,进入成年人阶段后,通常情况下不会再出现自伤行为。

0 阅读:48

开济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