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一战之初,印度土兵多数只是出于对政府命令的简单服从,而随着征兵人数的不断增加,印度土兵的参战动机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化,有时甚至是完全矛盾的。有证据表明,离开土地的经济压力和服兵役的有形回报,促使了大多数印度新兵参军。
这些土兵参军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他们是在权衡了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之后才进入军队的。经济动机无疑构成了印度土兵决定积极作战的重要原因,参与战争意味着获得军饷和缴获战利品,利益的驱使成为了鼓舞大多数贫穷的印度土兵积极作战的重要动机。
一些农民士兵离开土地以摆脱贫困,并在军队中服役以填补他们从土地上获得的微薄收入。所以这些农民参军并战斗,不仅仅是为了赢得荣誉或对统治者的无私忠诚,也是为了工资、养老金和土地。虽然在1875年,总司令乔治·麦克穆恩说,为了保持雇佣军队的效率,并确保其忠诚,有必要通过自身利益的纽带将雇佣军队的个别成员与政府捆绑在一起,指望印度军队的真正忠诚是徒劳的,印度军队只会为钱而战。但他同时也承认正规的报酬、应有的同情和及时的正义对雇佣士兵很有吸引力,再期望更多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此外,一些人口众多,生育率高的地方没有足够的土地养活这么多人,服兵役就是他们最好的出路,特别是旁遮普省西北部的阿托克、杰赫勒姆和拉瓦尔品三个区就是如此。他们共同组成了该省招募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旁遮普穆斯林军队的主要来源。1914年,该地区约有20000人在军队服役,约占军队总人数的八分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来自这些地区的87000名男子应征入伍,其中包括杰赫勒姆和拉瓦尔品第40%的适龄男性。再往东,阿姆利则地区最强的部落桑胡·贾·锡克教徒的情况与之相似。他们居住在塔姆·塔兰·特希尔的西南角,这是一片“荒凉、无树的地带,有深水井,土壤有时贫瘠多沙,降雨量不定,他们希望通过加入军队从而脱离这个地方。”
然而经济动机并非促使印度土兵积极作战的核心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当时人类有史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一战中战争环境的恶劣,战斗的异常激烈,对所有参战的士兵来说无疑都是一场十分严峻的考验。因此很难想象军队表现出的勇气和忠诚仅仅是由利益维系的。
事实上,相较于经济动机,印度土兵愿意参军更是因为这是一件光荣而恰当的事情。提瓦纳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他们是一群来自旁遮普邦夏普区拉其普特族的富裕地主。他们并不追求由参战所提供的额外收入,而是出于荣誉积极作战。此外,即使是出于经济目的参军的群体,往往也受到其他动机的影响。例如,卢迪亚纳地区的锡克教首领加雷瓦尔贾特就把服兵役视为一种家族传统。
大多数参加军队的印度士兵都有强烈的荣誉感,而征兵过程往往还会加强这种感觉。印度军队选人非常挑剔,1914年之前,它每年只需要2万名新兵,一个团通常每个月只需要7到8名新兵。由于处于和平时期,军队对新兵需求非常少,所以征兵当局可以把筛选标准提得很高。那些未能通过荣誉测试的族群除了有损当地的声誉外,还可能失去宝贵的服役机会。
对大多数士兵来说,作战本身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而参与战争的重要动机是希望通过参与战斗和展现英勇的行为来赢得荣誉和名声。当讨论荣誉问题时,人们通常会提到“izzat”,这是一个乌尔都语单词,大致可以翻译为荣誉、声誉、信誉或威望。1914年一位印度士兵的母亲对他儿子说:“我由衷的感谢你对信仰的忠诚,感谢你在前线的付出,我到死也不会忘记”。
在残酷的战争中,一些印度士兵甚至对即将遭遇的激烈战斗感到明显的高兴。一位受伤的印度士兵写道:“锡克教徒遇到危险连鼻子都不抬。他们急于开战,一个人倒下,另一个人就站到他的位置上。我们以战斗为乐。与此同时,印度土兵的作战动机和参战的荣誉感,也受到了印度社会和其他协约国居民的鼓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几个月里,经过激烈的战斗,英国前线部队的指挥官约翰·弗兰奇想要给印度土兵颁发更多的勋章,他认为,如果勇敢的行动得到广泛的宣传,有时再加上授予一定的土地,军队更有可能团结一致。为了强调勋章所带来的荣誉,他们将在可能的情况下,以合适的仪式举行游行。
各大报纸,甚至是最便宜的报纸,都印上了关于战线地图和前线照片的图片增刊,他们采访了在战壕中脱颖而出的印度土兵:一个穆斯林拥有一群骆驼,于是他组建了一支骆驼部队;一个廓尔喀步兵虽然自己也受了重伤,但却在德国人的炮火下救出了一名英国士兵和两名廓尔喀步兵,并因此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十年后,穆克·拉吉·阿南德采访了一些战争中幸存者,写出了一部小说。
他的小说以印度土兵抵达马赛为开头,他写道:“在马赛,成群结队的法国男女老少挥手高呼‘万岁!万岁的印度教徒!万岁!’,当印度土兵在城市中行进时,这些印度土兵被法国人的热情问候所感动,被这些人们的热情所点燃,在这片空气中行进,伴随着激动人心的狂热,经过教堂、纪念碑,经过一排有百叶窗的房子,经过城堡和草地,直到他们疲惫不堪,陶醉于荣耀之中。
阿南德的描述为我们呈现了印度土兵英勇作战受到协约国国民赞扬的生动场景,而这种游行仪式进一步鼓舞了印度土兵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他们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此外来自族群和家人对土兵们的期望也有极大的增强了他们的作战能力。1914年8月14日,在《印度与锡克教徒的责任》一文中,作者宣称:“锡克教徒已准备好为国王而战并献出自己的鲜血”。
锡克教徒是一个英勇战斗的群体,他们坚强、强壮、勇敢,他们被灌输的首要责任是牺牲。例如,当有人问一个锡克教战士,他是否愿意战斗时,他回答说他不知道别的,他的唯一任务就是为保护美好生活的人而战。许多被部署到欧洲战场的印度土兵从朋友和家人那里得到了类似的劝诫:尽自己的职责,去做他们作为传统军事氏族应该做的事情。
另一个在法国的杰马达尔(印度军官)给他的兄弟写信说到:“兄弟,这是展示你价值的机会。帮助你的家人,帮助政府,好好战斗,杀死你的敌人,不要让你的敌人达到他的目的。如果你死了,你将和之前的先祖一样直接进入天堂,你会像太阳一样有名的”。
许多印度士兵也纷纷做出回应,写信给家乡的朋友和家人,他们期待在战斗中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1915年3月,一位旁遮普穆斯林来到法国,他在给印度军队某团的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们将满怀热情地从事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一个在第55步枪队服役的士兵在给他在法国的第57步枪队的兄弟的信中说:“上帝啊,我们也很快会来参加欧洲战争的。
我们都准备好了,但必须等待命令”可见,荣誉感的驱使和对名声的追求就是印度土兵对自身族群的深刻认同,增强了他们的作战能力,也是让印度土兵忍受严酷的战争环境,勇敢面对死亡而顽强作战的根本原因。这一动机受到了印度土兵自身的身份归属、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的强化,同时,被印度社会和协约国的舆论所鼓舞,也提升了印度土兵在一战战场的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