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谁的北京?从城市角色来说,它是首都,是全国人民的北京。从城市传承来说,它是皇城根儿,是北京人的北京。从城市发展来说,它是移民城市,是异乡人的北京。
当北京向着超一线城市、国际化都市稳步前进,首都和皇城根儿成为底色,越来越多的异乡人来到这里,营造属于他们的北京。
异乡人在北京,在机会与挑战中,在梦想与现实间,跋涉着,彷徨着,也希望着。
异乡人
2023年末数据显示,在北京2185万的常住人口中,有820万的外来人口,占到37%左右,即每三个北京人中就有一个异乡人。而他们中的65%住在四环与六环间,日均通勤时间在2小时以上;还有一部分住在六环外,日均通勤时间达到三小时以上。
在北京拼搏的他们,包括风华正茂的高校毕业生、从各地奔赴而来的行业人士、为城市提供服务的普通劳动者等。来到北京伊始,他们都有一个梦想:在这里扎根生长,为幸福生活而努力。
他们是都市打工人的典型代表,在朝九晚六的按部就班中,日出而作,夜晚才息;在北京庞大的地铁系统里,伴随着日升月落,重复着芜杂的日常。然后,在难得的周末休闲时光里,去更远的郊外,望一眼青山绿水,休整缤纷的心事,迎接下一轮繁忙。
他们也是这个时代奋斗者的缩影。从0到1,用双手创造未来。他们既勤勉务实,耐得住清贫,在逼仄的居住环境中勾画未来;也志存高远,心怀星辰大海,向往着诗和远方。他们热爱北京,爱这所城市的大气与包容,更爱这所城市的深厚积淀。除了首都的角色,北京的关键词有文化、科技、创新,这是奋斗者们喜爱的城市气质。
他们有一路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不同的是,有人迎风而行,将这座山建成了自己的丰碑。优秀的年轻人、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在这个阵列中脱颖而出,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用活力与激情写就北京的故事新篇。
北京
从西周时代走来,这片土地见证过燕赵悲歌、秦汉一统,也曾经历唐代御边、安史暴乱的沧桑。辽代重启它的皇城岁月,朝代更迭中,契丹、女真、蒙古、汉族、满族等民族相继上阵,将多民族的内涵铭刻于它的基因中,它则在兼容并蓄中,成就领袖群伦的气魄。
它也曾经迷惘。在一个王朝的最后时刻,无论是明末的内忧外患,还是晚清的列强入侵,它都有过蚀骨的痛,满目苍凉、生灵涂炭。但它一次次在废墟中奋起,与国家一起走向新生。而作为有着800年帝都历史的城市,中华最博大的文化遗产荟萃于此,铸就了它举世瞩目的文化积淀。
民国是这所城市的涅槃时刻,一面是军阀割据,国家危亡;另一面是新文化运动,救国图强。五四的号角声中,中国的道路由模糊到清晰。在觉醒的年代,为国家命运奔赴而来的仁人志士齐聚于此,开启了一个时代的风华,为新中国的诞生埋下浓重的伏笔。他们,也成为老北京辉煌的记忆。
异乡人的北京
今天被称为老北京的北京人,也许也曾是异乡人。至少有几次大的人口迁移,影响着北京的人员构成。比如明成祖定都北京,就有山西洪洞移民,以及陕西、江浙、山东移民入京。清朝入关,八旗入京50多万人。同样,民国时期东北军入京,也带来了一批东北移民。
各地移民入京,在北京菜系的风味上可见一斑,东北菜、山东菜、江浙菜,成为北京菜系的一大源泉。而作为首善之区,建国后各地菜系入京,为北京带来更多的地域元素同时,也丰富着北京人口的来源。同时,北京首屈一指的高校资源,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他们毕业后一大部分留在北京,也为北京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老北京与成为新北京人的异乡人,构成了北京人的全部。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北京是某个年代的新北京人,而新北京人,也将成为未来年代的老北京。
在北京的异乡人,举目都是新北京人,如同汪峰那首《北京北京》里写的一样,他们在这里欢笑,也在这里哭泣;在这里祈祷,也在这里迷惘;在这里寻找,也在这里失去。北京,是大家的北京。它不专属于谁,却也属于每一个人。
这里居不易,但总有容身之处,中心区的方寸之地,还是五环外的独立空间,丰俭由人。
这里节奏快,披星戴月的日子,让人疲惫的庸常,但总有一种希望,让你砥砺前行。
这里竞争大,内卷的行业,高强度的工作,但也有一种价值,让你百折不回。
因为这片土地上,有无数前辈们的足迹,指引着未来的路。理想的追逐,创新的使命,新青年的旗帜、新文化的荣耀,是这座城市不朽的丰碑。
异乡人在北京,奋斗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传统。四九城内外,老北京的故事说不完。而四环外的生活,异乡人谱写着现实的中国。
他们来来往往,失败、成功都是寻常,只有一种精神,历久弥新,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如同这所城市,在千年的过往中,将所有的兴亡更替铸成传奇,在风霜雨雪中放声歌唱。于是,平凡成就非凡,岁月汇聚成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