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幽说
编辑|辑录君
在贸易上优待英国是彼得大帝实现其政治意图的重要手段。此时正值北方战争时期,彼得大帝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有求于英国。
彼得大帝西行与俄英贸易关系恢复贸易上的优待是博得英国好感的有效手段,彼得大帝希望借此来赢得英国的支持,或者至少让英国不去帮助瑞典。
瑞典在贸易上的不友好态度使英瑞贸易关系逐渐恶化,间接地推动了俄英贸易关系的发展。相较于俄国在贸易上的友好态度,瑞典在贸易上对英国的态度只能用恶劣来形容。
16世纪末,在瑞典从事贸易的英国商人受到诸多限制,“英国商人不能随意将自己的商品卸载到瑞典领土上,英国商人要被征收非常高的服务费。
为了降低商品的价格,英国商人通常不得不在自己的船上直接售卖商品。瑞典的关税也总是毫无警告地随意修改”。
瑞典将海军补给品贸易授权给几个大的垄断商人,这进一步加重了英国的负担。
“1704年,英国海军部曾谋求与瑞典签订贸易合同,希望以合适的价格购买海军补给品,但被瑞典的海军补给品垄断公司断然拒绝”。
而且,当时瑞典的私掠船对英国在波罗的海的贸易造成了巨大威胁,查理十二却不愿意采取任何措施限制这些私掠船的行为。
1713年,英国领事丹尼尔·普尔特尼抱怨瑞典的蛮横态度称“我认为派我去丹麦的话可能会更好一些,起码丹麦人在贸易问题上的态度是十分友好的,我绝不会遇到像在这里一样多的麻烦和困难,这些人根本就不讲道理”。
英国商人在请示书中也表达了对瑞典的不满,“单依靠瑞典供应造船材料是多么危险啊,而这类材料完全可以从俄国皇帝的领土上获得”,这使得英瑞贸易关系逐步恶化,间接推动了俄英贸易关系的发展。
彼得大帝则借英瑞贸易关系恶化之机,以贸易条约为诱饵加紧推动俄英贸易关系的发展。
“1714年,俄英已经开始探讨签订贸易条约的问题,沙皇为英国提供了一份十分有利的贸易条约,甚至提出说可以恢复公司在1649年被剥夺的特权,希望借此得到英国在军事上的援助”。
这对英国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当时英国的报纸上甚至称“与其说我们关注的是波罗的海地区的权力均衡,不如说我们关注的是究竟谁占主导才能对英国更有利”。
俄英间针对贸易条约问题进行了多次对话,这对于发展贸易关系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俄英贸易关系的恢复和发展不仅使双方的政治关系更加密切,还推动了俄国海军的发展。
乔治一世即位后,迅速加入反瑞联盟。
这一方面是由于俄英贸易关系密切发展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乔治一世希望通过加入反瑞联盟的方式,来逼迫瑞典开放海军补给品的贸易”。
此外,俄英贸易关系的恢复和发展也推动了俄国海军的发展。
“从1714-1716年,俄国共从国外购买了18艘军舰,其中大部分来自英国”,这极大地壮大了俄国海军的实力。
而且彼得大帝从英国带回一大批工匠,他们为俄国海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712-1725年,俄国的海军战舰中至少有20艘是由英国人建造的”。
彼得大帝时期俄英贸易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再次体现了双方贸易关系从建立之初就具有的特点。
即俄国发展与英国的贸易关系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当俄国在政治上有求于英国时,便会以发展贸易关系为诱饵来实现其政治企图。
由于彼得大帝统治时期俄国自身影响力的增强,以及英国对俄国商品需求的扩大,这种策略所取得的成就远大于之前,它使得英国在政治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亲俄倾向。
正如马克思所说,“18世纪英国外交的亲俄传统,始于彼得大帝时期”。
俄国对外贸易中心转移与俄英贸易增长彼得大帝为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开始将对外贸易中心从阿尔汉格尔斯克转移到圣彼得堡。
“新兴商人迫切需要把木材等商品经波罗的海港口运往欧洲,这是俄国发动北方战争的深刻经济原因”。
通过北方战争,俄国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夺取了许多原属于瑞典的原材料产地和波罗的海港口。
为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彼得大帝开始将俄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从白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转移到波罗的海的圣彼得堡。
之所以要将对外贸易中心转移到圣彼得堡,是因为圣彼得堡相较于阿尔汉格尔斯克拥有众多优势。
首先,贸易转移到圣彼得堡使得航行距离大大缩短,航行所需时间降低,运费也随之降低。
其次,通航时间变长。阿尔汉格尔斯克的冰封期较长,每年只有5个月可以通航。而圣彼得堡的通航时间为8个月。
航行时间的缩短和通航时间的增长使得船只通航次数大大增加。
而且圣彼得堡的关税政策十分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开展,“彼得大帝将圣彼得堡的出口关税率降为3%,远低于通常的5%”。
此外,与阿尔汉格尔斯克相比,圣彼得堡拥有更加广阔的商品供给区。
建城之初,圣彼得堡的商品供给区主要是“诺夫哥罗德地区、普斯科地区、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
但是随着涅瓦-伏尔加河水道的完工,圣彼得堡的商品供应区扩大到伏尔加河地区,“甚至一度扩大到了伏尔加河下游的辛尔比斯克、萨拉托夫以及奔萨地区”。
在这之前,这些地区的商品主要是通阿尔汉格尔斯克出口。
因此阿尔航尔斯克的商品供应区极大地萎缩了,只剩下其附近的德维纳河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
荷兰商人对俄国强制将贸易中心转移到圣彼得堡的政策非常不满,因此拒绝前往圣彼得堡进行贸易。
彼得大帝最初主要采取强制措施将对外贸易转移至圣彼得堡地区。
“1710年规定禁止通过阿尔汉格尔斯克出口谷物,1713年规定,禁止将皮革运往阿尔汉格尔斯克,只准运往圣彼得堡,后又将其扩展到鱼子酱、树脂等商品”。
这种强制性措施引起了许多外国商人的不满,尤其是早就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建立起垄断地位的荷兰商人,他们固守阿尔汉格尔斯克,迟迟不愿前往圣彼得堡进行贸易。
英国则十分明智地将自己的贸易转向圣彼得堡地区,使俄英贸易稳步发展起来。
“1710年,有12艘英国船抵达圣彼得堡,1718年这一数字达到了41艘”,“从1710年到1718年,俄国向英国的出口从115725英镑增加到284485英镑”。
荷兰被远远甩到后面,“1710-1712年,没有任何荷兰船抵达圣彼得堡。
到1718年,抵达圣彼得堡的荷兰船也只有2艘”,正是由于未能顺应这一趋势,荷兰在俄国的贸易地位逐渐衰落下去。
而英国顺应了这一趋势,俄英贸易得以稳步发展,也最终使得英国取代了荷兰,在俄国海外贸易中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
1734年俄英贸易条约与俄英贸易关系正常化彼得大帝统治末期开始的俄英政治冲突使发展势头良好的俄英贸易关系一度遇冷。俄英贸易也因此大幅降低。
1719年危机爆发后,“抵达圣彼得堡的英国船从1718年的41艘减少到了1719年的12艘”,“从1718年到1727年,俄英间的贸易总额从364119英镑下降到166332英镑”。
在对外政策上过于激进的乔治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一世于1727年相继去世,这使双方政治和贸易关系的恢复成为可能。
在俄国,彼得二世登基,缅希科夫执掌大权,他放弃了十分危险的支持荷尔施泰因的政策。
英国也逐渐厌倦了其昂贵且无效的波罗的海政策,俄英政治关系有所缓和。
贸易关系也得以恢复,俄英贸易逐步复苏,“从1727年到1730144450英镑增加到258802英镑,英国向俄国的出口从21882英镑增加到46275英镑”。
“普鲁士与俄国的军服垄断贸易只从1724年持续到1727年,1728年俄国又开始从英国订购军服”。
俄英的政治和贸易关系在安娜女皇即位之后进一步好转。
“1730年,在中断了:11年的外交联系之后,英国重新派驻大使前往圣彼得堡”,“1734年俄英双方在圣彼得堡签订了《俄英贸易条约》”。
1734年俄英贸易条约的签订不仅是政治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个人因素影响下的产物。
首先,从政治上来看,1731年之后英法联盟破产,瑞典选择支持法国,导致英瑞关系恶化。
法国又通过联姻的方式在波兰扶植亲法势力,为了在波罗的海地区削弱法国的影响力,英国有必要增进与俄国的联系,加强贸易联系对改善政治关系很有帮助。
在贸易条约签订后不久,俄英就展开了关于结盟问题的谈判。
其次,从经济上来看,即使瑞典在波罗的海东部的领土被俄国占去了,它仍是海军补给品的重要产地。
而且瑞典的铁几乎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丹麦、挪威则是重要的木材产地。
但是由于法国的影响,英国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贸易极不稳定,所以与俄国的贸易变得更加重要。
而且,俄英贸易关系的亲近将会给瑞典一个很好的教训,“哈灵顿认为,这会使瑞典明白,如果它继续用恶劣的态度对待英国商人,那么英国将不得不寻找新的贸易伙伴”。
再次,从个人因素上来看,当俄英贸易谈判开始之际,俄国代表奥斯特曼实际上意识到了英国的迫切性,所以故意拖延谈判时间,力图诱使英国签订一项政治协定。
不过最后并没有达成政治协定,主要是因为“庇隆接受了英国的贿赂,介入了贸易谈判,加快了谈判的进程,使英国在没有承担任何政治义务的情况下获得了一系列好处”。
尽管条约规定俄英在贸易和航海上享有同等权利,但实际上条约对英国更有利。
首先,由于俄国商人缺乏资金和船只,很难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最惠国待遇”在英国开展贸易。
其次,条约赋予了英国商人许多贸易特权。
条约的第四条款规定“英国商人在出口商品时,交纳和俄国商人相同的关税”,这一条款对英国有利,不利于俄国自身贸易和航海的发展。
第七条款规定“英国人将商品进口到俄国时,可以用卢布支付关税,随着卢布的贬值,英国商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第八条款规定“英国人可以进口各种商品到俄国,然后通过最短最方便的商路穿过俄国,将商品运抵波斯,只需支付3%的过境税”,经过了170多年的时间,英国取道俄国,与波斯进行贸易的愿望终于实现。
英国获得了过境贸易的权利,而俄国商人却被规定只能向英国出口俄国商品,所以条约对俄国商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它对英国更有利。
英国的贸易委员会也认为“1734年俄英贸易条约所赋予英国的特权远超之前英国与其它国家签订的任何条约”。
1734年俄英贸易条约在俄英贸易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使俄英贸易关系的发展实现了正常化。
“1734年条约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1703年英葡《梅休因条约》”,“1734年的俄英贸易条约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性质的贸易条约”。
1734年条约是俄国与英国签订的第一个贸易条约,也是俄国与西欧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贸易条约。它是第一个对多种商品的关税作了规定,并确认了最惠国待遇原则的条约。
它使俄英间的贸易关系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俄英贸易关系的发展实现了正常化。
在此基础上,俄英贸易增长迅速。
“从1735年到1750年,俄英贸易总额由306403英镑增加到695937英镑”,英国船只抵达圣彼得堡的数目也不断增加,“从1734年到1750年,英国船抵达圣彼得堡的数目从79增加至132,抵达圣彼得堡的荷兰船数目仅从24增加到31”。
所以,到18世纪中期时,英国重新夺回了在俄国海外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俄英贸易关系也基本取代了俄荷贸易关系。
战时俄英贸易关系持续发展的表现七年战争爆发之际俄英处于敌对阵营之中,但这并未使俄英间的贸易关系中断。
俄英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战时英国依旧在俄国的对外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到18世纪中叶时,英国已经在俄国对外贸易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英国在俄国的对外贸易中排第一,俄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掌握在英国商人手中”。
在英国,俄英贸易主要是在一些东部港口城市,如纽卡斯尔、赫尔、伊斯普威奇、伦敦进行。
在俄国,俄英贸易主要在俄国的圣彼得堡、里加和纳尔瓦开展,最主要是在圣彼得堡,直到1762年5月1日法令的公布才恢复了阿尔汉格尔斯克的贸易地位,俄英才重新开始在此地进行贸易。
“到18世纪中叶,圣彼得堡向英国的出口额已经占俄国向英国出口总额的70%”。
英国商人在圣彼得堡的对外贸易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1756年,圣彼得堡海外贸易额的70%掌握在英国商人手里”。
七年战争爆发后,英国的贸易主导地位未受到太大影响。
在1762年,圣彼得堡贸易额的77%掌握在英国商人手里,高于战前的70%。所以战争并未使得英国在俄国的贸易受到影响,英国依旧在俄国的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其次,战时俄英贸易额增长显著。
在七年战争期间,仍有大量英国船只前往俄国进行贸易,“从1757年到1763年,抵达俄国的英国船只从240艘增加到了286艘”。
在战时,尽管俄英贸易额偶有波动,但总体是呈上涨趋势的,从1757到1763493739英镑增加到880180英镑,在1759年时达到了战时最高的973507英镑。
冉次,某些俄国商品在战时向英国的出口远远超过了战前。
出口最多的仍是造船所需的原材料,这和战前相比没有太多变化,但是其出口额增长显著。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俄国在战时向英国出口了大量的硝酸钠。
硝酸钠主要用于制作火药,它属于战时禁运品,在战争期间,即使是在非交战国国之间也不允许进行硝酸钠的贸易,而俄国公然与英国进行硝酸钠的贸易,足见俄英贸易关系的友好程度。
此外,俄国在战时将一些商品的贸易垄断权出售给英国商人,这无疑也是双方贸易关系友好发展的重要表现。
战时,出于财政原因,国家会将某些商品的贸易垄断权会出售给私人或某些商业团体,通常是出售给女皇身边的大贵族,这些大贵族在获得垄断权后,总是会将其转售给英国商人。
比如,“1757年,亚麻籽的贸易垄断权被授予沃龙佐夫,沃龙佐夫随后便将其出售给了英国商人戈登”。
“1758年,国家将奥涅加地区的林产品出口权授予舒瓦洛夫,他在1760年将其转售给英国商人贡姆,贡姆只需要每年向舒瓦洛夫支付10000卢布的费用。
综上所述,尽管俄英在七年战争期间处于敌对联盟之中,但是双方仍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关系。
俄英贸易仍在持续发展,英国依旧在俄国的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俄英贸易额稳步增长,某些俄国商品在战时向英国的出口远远超过了战前。
而且英国商人在战时得到了一些俄国商品的贸易垄断权。
这些无疑都是俄英贸易关系在战时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在战争期间,大量俄国商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英国,借此,英国不仅得到了大量造船所需的原材料,如木板、帆布、铁等,还得到了具有重要军事战略价值的硝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