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学神张孝祥|为何王维那种唐代状元没有宋代状元的含金量高?

愚鲁说文化 2024-03-30 03:22:16

孩子们:

今天我们讲一位状元公和他的词。

“诗词课上到现在,好几年了,我们之前讲过一位状元,谁?”

愚:“王维!”

“非常好。王维究竟是不是状元,学界有争议。就算他是吧,唐代状元的‘含金量’也比不上今天讲的这位宋代状元……”

鲁:“为什么呢,爸爸?”

我国最后一位状元公刘春霖书法

唐代状元不“值钱”

同学们都知道,科举隋代才开始,唐代紧挨着隋代,其时,科举尚在摸索期。比如,尽管武则天君臣发明了遮住考生信息的“糊名法”,但并未将其推开,考官一般都知道考生的身份。那完了,考场外的干扰太大了!张三他爸是当朝宰相,李四他爸是种田老李,考官身为张司徒下属,面对“张三”的名字……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他会录取谁。过去爸爸讲过,王维的家世很好,又少年成名……所以呢……

愚:“没进考场就赢了杜甫这类人一大截!”

“太对了!考试不公平,得第一也就没啥了不起的。”

根本上,隋唐五代之前是门阀政治盛行的南北朝,前朝的很多制度和文化仍然影响着李家人。我们讲《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嵇康时都提过,门阀政治不论才学,单论出身——唐代科举不糊名就深受这一现实的影响。当然,王维的才学和影响力绝非十个状元捆在一起能比,不是说他不行,但……还记得吧?王维考中之后居然被派去做宫廷乐师的头头(太乐丞)——侧面反映出唐代状元的含金量有限。

近代刘凌沧《竹里馆画意》

宋代状元很“值钱”

宋代不同。尽管宋人不如唐人的诗才,但宋代科举臻于成熟。

比如,糊名法虽自唐起,但它的广泛应用始自宋初。宋人还加上了誊录环节,考生的卷子需派人抄写之后再送交考官评判——双管齐下——不仅盖住你的身份信息,还要盖住考生的笔迹,全是为了避免考官徇私。的确,场外的干扰大大减弱。北宋沈括记载了多个科举公平的案例,如当时有一位国子监学生郑獬与主考官有过节,但依托糊名制度,主考官无法报复,郑獬得以高中(《梦溪笔谈·卷九》)。

宋代的考试更公平,进士、状元的含金量自然比唐代的高。看结果也是:唐代一流的人物很多不是科举出身,唐代科举严重地“遗贤于野”。武断地说,把唐代的进士抽掉,大唐约略还是那个大唐——“凌烟阁”基本都在,“李杜”都在,李贺也在……但若把两宋的进士抽掉,宋史基本就没人了——宋代大人物基本都是进士出身,如我们讲过的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蒋捷,甚至包括不着调的柳永……

愚鲁:“七哥!”

“好久没提七哥了。你们想想,连七哥这一挂都没被埋没,宋代科举可谓完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应该赵家皇帝去说。”

现代单柏钦《雨霖铃画意》

一代“学神”登场

原因何在?历经唐末五代的战乱,贵族门阀或死或逃,势力大不如前。有家世的人少了,有本事的人就有了施展空间。南宋更是。北宋本已没有多少隋唐五代的那种关系户,“靖康之变”又把绝大多数当朝权贵打包送去了金国,有本事的人的施展空间更大了。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状元公就是典型的有本事、没家世,“奋起荒凉寂寞之乡”(王质《于湖集序》)——纯靠自己的才学被点为状元……

愚:“爸爸,别卖关子了!谁啊?文天祥吗?”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人,这位是南宋初年的人,跨了整个朝代。不过,此公的确和文丞相有相似之处。1、都是状元出身。2、都是文才盖世,忠义千秋。3、都是壮志未酬。4、名字里都有一个祥字。”

鲁:“爸爸说吧!”

张孝祥,23岁中状元,用今天的话说:“学霸”,不对,应该是“学神”——千古几人比他中状元的年纪更轻?且不是隋唐五代那种关系户状元,而是宋代实打实地考出来的状元。学神张孝祥同时是两宋最重要的词人之一,我们接下来边讲他的故事边读他的词。爸爸先分享一个感受:第一次读张先生的词,读完之后我半天没反应过来,人是木的。反应过来之后,把他的词端放桌上,深深鞠了一躬……

“先休息会儿,回来讲张孝祥的故事和作品。”

张孝祥手札(局部),张公书法亦极好。

【主要参考文献】新旧《唐书》,脱脱等《宋史》,沈括《梦溪笔谈》,王质《于湖集序》,拙文《》等。

【说明】《张孝祥》原讲义太长,分成四篇发出,本篇是第一篇。

感谢师友们的包容。

写于北京家中

2022年6月27日星期一

0 阅读:0

愚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