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奇女子,词坛大先生——李清照其人其词作

愚鲁说文化 2024-03-27 18:26:36

孩子们:

开讲以来四次课,我们读了三次唐人唐诗,这节课我们读宋人宋词:李清照和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第二讲读苏轼时我们说过:宋词是宋人写的歌词,形式上长短句相结合,内容上天地庙堂市井,笼统地看:创作自由比诗大。李清照的创作尤其体现宋词的创作自由。她的词大致什么样?

比如她年轻时写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你们今后语文课会学到,这篇非常有名。还有更有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网络流传较广的李清照像之一。

李清照写词非常自由,我们看这两首,似词人随手拈得、随口吟出。用字不繁复,读来不厚重,她觉得伤心就直写“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她有愁苦便“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再简单不过。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似一条清浅小河推开两岸喑哑的风景,携几许新鲜的生机,完全天然地朝情绪的远方流下去。

后人对这种写法有一个概括:白描。“白描”借用绘画上的一个说法,说白了就是直接画,不涂色,大量留白。李清照的词作大部分是这种轻轻一写的风格,如白描画——情感克制于有限的笔墨里。所以你们看她这两首表达悲愁的词,仅止于淡淡悲愁:节奏上,速速掠过,一气就读完;字词上,清莹剔透,吹弹可破。因此,读来不如杜诗“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深情,也不如李诗“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开阔。李杜善开天眼,上节课讲过;李清照开人眼,看人间事,不紧不慢地看。后人对这种风格也有个概括:婉约。李清照是公认的婉约词派的大师。

二位同学是否已大致了解李清照词作的特点?愚?

愚:“……”

“鲁呢?”

鲁:“……”

看来你们还不太清楚。我们读一首更典型的。你们可能纳闷:这两首大名作还不是最典型的?还真不是。

爸爸带你们看过不少模仿秀——普通人模仿歌星唱歌。最受欢迎不是唱得一模一样的,而是把歌星的特点牢牢抓住并发挥到歌星自己都达不到的极致的。就那谁,模仿张学友那个,小手指都快甩飞那个……还那谁,模仿周华健,鼻音把鼻子都快拽掉了……要了解一个歌星的演唱特点,与其听他自己的,不如听他最好的模仿者怎么唱。了解李清照的创作特点,我们一起看她头号铁粉、最佳模仿者辛弃疾的致敬之作《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最有名的辛弃疾像之一,语文教材大都选用这一版。

首先看题目: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点名模仿,并认为她的创作已堪称“体”——自成体系。文体家远远比文学家厉害,他们是文学的发明者、定义者。再看这首词:炼句轻巧,携青旗、野鸟,随时翩翩起飞的感觉;又平淡无斧凿痕迹,“无事过这一夏”、“又是一般闲暇”,随意聊天似的,纯口语性表达;更难得在:浅俗之语入清远之思,以无事闲暇中所得风物,自弹心弦,奏一曲人生离合莫名怅怅然,“别有说话”。所谓易安体,其“甩飞手指”在于字句精妙、“拽掉鼻子”在于平淡清远,大大特点——透过最佳赝品《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再清楚不过。将来多识字,你们也可以模仿着写写,写到乱真就是真正的李清照专家。

愚:“写……她……”

鲁:“她!”

哇!你们太有天赋了!爸爸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这个“她”——李清照,她是一名女词人。你们都可以做爸爸的助教了。现在仍然有个歪理“男主外,女主内”,鼓励女性在家相夫教子种种花做做饭,而男性专门负责出去闯荡挣钱挣名提升家族地位。中国古代更是:女性几乎不能找工作,不被允许独立,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辈子围着仨儍老爷们儿转,遍看史书,似乎几千年来女性只有三件事做得想点样:如孟母般教子,如孟姜女般爱自己的丈夫,极个别母仪天下。哦,还有第四件事:男人们一旦搞不定,弄出“安史之乱”这种大麻烦,迅速把“红颜祸水”的铁链向女人脖上一挂,手下一推、背后一脚,逼她们替自己受审,挡青史铁笔的讨伐贩夫走卒的吐沫星子。李清照之作为“她”,就活于其中。

但李清照确实比大多数中国古代女性幸运。她长于富庶繁华的汴京,其父李格非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更要紧:他是苏轼的学生,藏书富甚,词章精工;其母王拱宸是状元的孙女,家学在当时也是一流。李清照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吃穿无虞,饱受文学滋养,少女时代便“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她父亲的师兄晁补之晁大大逢人就夸:“我家侄女了不起啊!诗写的好啊!我和你说……”更要命的是:年纪轻轻,凭我们上面读到的《如梦令》在词坛一鸣非常惊人、一举几乎登顶,“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少年天才,文化偶像——李清照是。又:18岁时嫁给21岁的太学生、礼部侍郎赵挺之之子赵明诚,自己有才嫁的也好,辉煌人生就在眼前。但也许:文学史不再需要辉煌却短暂的天才,它呼唤一名奇女子。

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史上最有分量最负盛名的学者伉俪之一。

结婚第二年,父亲裹入党争,罢官;第三年,囿于罪人子女出身,她与赵明诚被强制拆散,李家被逐离京,其间李格非死。两年后朝廷大赦,李清照返京,夫妻才得以团聚。结婚五载,四载惊惧和离别,但她也许并不知道:更大的伤痛还在后面。夫妻团聚不久,赵挺之罢官、死,赵明诚被夺去封荫,赵家被逐,李清照随夫屏居乡里。这一年,她才24岁。短短六年,家道沦落,荣华一空。但仅过一年,李清照25岁时,她为自己取了一个号,比起唐突袭来的家族灾难,也许她更想不到:这个笔名轻易洞穿命运的铁掌,优雅抵达一处支点下面,那上面:是浩大一部中国文学史。这个号就是“易安居士”,那处支点就是“易安体”。

“易安”取自晋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舒服的意思。然则:易安居士穿过了命运,李清照没有,她的后半生基本过成舒服的反义词。我们讲过几句“靖康之变”,同学们牢记一个年代:1127年。就在那年:宋朝皇帝被俘,半壁江山沦陷,无数人国破家亡;那年:李清照44岁,和无数人一样——筹备逃亡。三年后,在她47岁时,其夫赵明诚死。他们做了近三十年的患难夫妻、学者夫妻,惨淡经营,琴瑟相和:著《金石录》,集校天下文献,一场国难:夫死,文物书籍散失,生活和精神的支柱突然都崩塌——崩碎了。比照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我们可以体会几分她承受的丧国丧亲之痛,但李清照是“她”——她的痛苦较杜甫又不一样。就像遇到一件事,爸爸和妈妈的反应不一样。

孩子们:有没有发现爸爸在讲李清照生平的时候和讲杜甫、苏轼他们有什么不同?讲杜甫、苏轼可以讲他们何时任了什么官,梳理其仕途谱系就是梳理他们到过哪里、关心过什么问题、哪部作品什么创作背景等等。古代文学家只要做过官,其经历再复杂,解读起来也不复杂。原因简单:在古代,唯其做官、出将入相——读书人才有机会与时代形成直触式对话,而免于湮没在史册边缘。元朝的汉人知识分子很难做官,我们迄今搞不清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师的生平。在价值观体系稳定、统治手段雷同的中国古代,做官等于一个人被正史、地方志、书信、戏曲等等所记载、所理解的权利。被自由记载,一直到现在才成为基本人权的一项。杜甫做过官——哪怕芝麻小吏,我们都很容易把他的人生与创作挂在写满注解的历史的墙上展开来检查。这种研究方法就是把作者与作品同时简单化、抽象化——或说,史诗化。这种研究方法基本被二十五史固化。

网络流传较广的李清照像之一。

但李清照是女人,一辈子没做过官,她的事业只是文学创作以及与赵明诚一起做学问,对她的记述遥在史册边缘以外——散落于随笔、诗话、词话、他人生平中。对研究者、读者来说,以几个官职为定位坐标的“生平结构”对李清照不奏效,我们不得不直接以纪录片的眼光理出她的生活轨迹:婚姻、家庭、社交、创作……于一丝一缕的人生细节中寻觅一丝一缕的联系——与那些伟大作品之间。所谓“生平”都是对人物的史诗化——亦即放大与虚悬,而生活才是真正的人文。史诗是扁平的二维,人文才是立体的三维。最好的学者才做得来人文研究,也只有最好的读者,以最好的感知力,才能细细品出那些拒绝史诗化的人生和作品中的人文营养。评价一部作品,在爸爸看:关键看它的人文价值,其次才是历史格局。论人文价值的话,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峰是《红楼梦》。李清照的一生,就是《红楼梦》,先生活悲剧而时代悲剧,终究归于生活悲剧;不像王侯将相,个个《三国》,生活退到比较远的位置,似史书里直接揭出的年画。

继续说李清照。赵明诚死后,她改嫁张汝舟。奈何张汝舟觊觎李清照的收藏,且营私舞弊、骗取官职,逼得李清照不得不告发他并与他离婚。在男女严重不平等的古代,离婚、告发丈夫都是女子的罪愆。根据宋代法律,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幸得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大力营救,李清照被关押9天后获释。有一句话:读史读到伤心处。爸爸每次读到这里都很伤心,试想:这样一个才华绝伦的女子,国破家亡,再身陷囹圄,百感交集中——穿过监狱窄窄的陋窗,她向宇宙发射的是什么样的眼神?历尽磨难,李清照已近暮年。同样的境遇,岳飞也许都比她好过点:旧梦中,雄兵万里。可她有什么?司马迁更比她好点:唯一的理想,唯一的使命,嚼碎牙床也可以坚持。她呢?晚年的李清照继续创作、继续整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并最终进献给朝廷,又过十余年,悄然辞世。说是“悄然”,在于我们即便从史书边缘也无法找到她最后一二十年的经历,但我们从她晚年的作品——比如今天要讲的《渔家傲》——中可以感到她之作为文学传奇,默默倚靠于生命的余晖下——待人群转身、抛弃她,而突然迸出穿透命运、跨越时间、惊撼心灵的究诘。

“愚?鲁?”

好,一起读——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读罢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嗯?这首词很不李清照!快速复习一下经典李清照什么样:“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轻巧平淡,空灵清远。还有俩词儿:白描,婉约。这是经典李清照。这首《渔家傲》怎样?开端两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反乍暖还寒柔韧有余的经典易安体——从天上到人间,万物生动,百色浑茫——开了大大的天眼,如李白复生。“仿佛梦魂归帝所”,梦到什么?天帝问她:“你来自何方?去往哪里?”——哲学终极问题,声震宇宙。

再想象一幅画面:一叶扁舟、一名女子,凭栏泣诉、随波逐流。行舟无意,忽然驶入天界:大河无垠,云烟浩渺,百舸争流,巨浪碎于船头,水花化为无数星斗。懵懂间,“闻天语”。好吧,我也正想问问天帝——屈原不是曾将所有欲向天究问的困惑总结为“天问”吗?我郑重写出我的天问:生命之终极价值与意义究竟是什么?——回到李清照这首《渔家傲》,又发现什么没有?“殷勤问我归何处”,不论词人与天帝谁问谁,都说得通,因为都太值得一问。站在词人角度,她想洞悉生命的奥秘;站在天帝的角度,它想通过词人继续拉伸哲学的终极问题——正如他一次次通过身怀伟大天才的不安的灵魂,拉伸这些问题时那样。这首词的上阙描绘出一场悬殊又平等的对话的展开。悬殊在于这场对话发生于最无所不能的造物主与可能是世上最柔弱、对命运最没办法的女子之间,平等在于他们都有疑问、都很执拗、都想弄清楚一些事。

问题已抛出,李清照在词的下阙先向造物主介绍自己:“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我经历很多,已近黄泉,但并没有白活:诗一直陪着我,我把它照顾得也很好。但一个“谩”字又看出词人对这种人生的怀疑:曾有“惊人句”,亦复徒然有何意义?一边骄傲地向天介绍:我是你见过的最伟大的文学天才之一;一边默默撕掉这些骄傲:可我就是过不好这一生啊。突然,易安居士抬起头,心中阴霾荡尽,“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她身上——那复活的李白——狂饮!舞剑!好吧,我的最终答案是:“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鲍勃·迪伦有一首歌《答案在风中》,我的答案也在风中。鲁迅有一出戏《过客》,“那不行!我只得走”,我的答案也在路上。最后,她坚定承认了自己的一生,坚定以李白式的才思爆炸的方式推平命运强加于心里的那些沟壑。什么是答案?谜底就在谜面上,它们都在风里、在路上,无可避免地离我远去。李清照答不出,但易安居士看透了这点。属于李清照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而易安居士,置身庄子、李白对生命宏大的玄想里,借狂风,如鹏鸟——继续奔向生命未知处。爸爸想:天帝对词人的问题也是这个答案。这更像一种引导或点化:指一条路,路的尽头有什么自己去看。

孩子们,这首词非常难,它的伟大可能你们在很远的将来——或某一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顿悟的瞬间——才能感知。我们今天起码弄懂三件事:其一,有个伟大的文学家叫李清照,她定义了一种文学风格和创作方式。其二,李清照亦有豪放之作,如这首《渔家傲》。其实她的豪放风格的作品,其成就一点不亚于经典的婉约风格的作品,她像杜甫一样有着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和清晰的爱恨向度,痛斥卖国偏安,崇慕英雄豪杰。她的创作是多元的,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其三,作为一个女子,她最多以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同那个时代对话,她注定没有机会搅动时代风云,更无一丝机会成为时代中心,纵有坚强的意志、坚韧的品格,也几乎不具备任何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

这是李清照的不幸,对于文学史却是大幸:它太需要一个奇女子。中国文学史太多美髯飘飘、剑眉星目、竹杖芒鞋、风雪弓刀……冥冥中,它一定在等一位奇女子,直到那个午后,一个汴梁城里的少女于深宅闺房中慵懒搭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久之后,整个国都都在读她这首词。今天,这个国都变大了,住着所有中文使用者。

当然,这个国都欢迎你们。下课!

写于北京家中

2018年6月27日星期三

0 阅读:0

愚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