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至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求求求文化 2024-03-13 02:23:55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hūn),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wù)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人生的“至乐”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死?本篇将探讨人生的快乐与面对死亡的态度。

天下是否存在最大的快乐?是否存在保命的办法?我们应该以什么为依据?应该回避什么?安心什么?追求什么?又应该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厌恶什么?

在连续的提问之后,庄子列举了一系列世间普遍的价值观念,并逐一进行了评判。

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逸、山珍海味、华美服饰、娇艳容貌和悦耳音乐;而所卑贱的,是贫穷卑微、短命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看不到娇艳容貌、听不见悦耳音乐;如果得不到这些东西,就会大为忧愁恐惧,这对养生来说,实在是太愚蠢了!

富有之人,身体劳苦,拼命工作,多积财富却不能尽情享用,这对养生来说,也太不看重了。高贵之人,夜以继日,权衡利弊,这对养生来说,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并存。长寿的人整日里昏昏沉沉,长期忧愁而不死去,这是何等痛苦啊!这对养生来说,真是离得太远了。刚烈之士为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保全自己的性命。我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好呢,还是实在不能算是好呢?如果认为是好行为,却不足以保全性命;如果认为不是好行为,却又足以使他人存活下来。所以说:“忠言进谏如不听从,闭口不言而不强争。”当初,伍子胥因为强谏而遭杀戮,如果他不努力去争谏,他又不会成名。到底是有善还是没有呢?

正如《心经》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学将生命拆解为五种集合来作说明,具体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即五蕴。并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分为“名”与“色”两个范畴,“色”属于物质层面,“受、想、行、识”属于精神层面。所谓“五蕴炽盛苦”指的是我们的身心无时无刻都随着外境的波动而生起种种情绪,焦灼不安,内心交迫,不得安宁。

就像陈奕迅的歌词一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指的就是这种永远无法真正满足,无法停歇,刻意有为的焦躁感。

现在世俗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快乐,我又不知道是真的快乐呢,还是根本不快乐?我观察世俗的快乐,所有的人都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好像身不由己似的,却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快乐,而我却不知道这些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到底有没有快乐呢?我以为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而世俗却知道是极大的痛苦。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真正的快乐是没有快乐的感觉,没有快乐的体验。就像鱼在水中,它并没有意识到水的存在,只有当它离开了水,才会意识到水的存在和重要性。人也一样,当他们健康的时候,他们不会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只有当他们生病了,才会意识到健康的价值和快乐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会体验到快乐的感觉,但是这种快乐的感觉往往伴随着一个对立面,那就是痛苦。无论在何时何地,对于任何人来说,痛苦都是无法避免的。人们所说的“八苦”,包括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些都是得与失之间的一种关系。当我们得到某些东西时,就意味着它们最终会失去。

天下的是非无法确定,然而,无为的观点和态度却可以确定是非。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唯有无为差不多可以达到目的。请让我尝试分析一下:天由于无为而能清虚,地由于无为而得宁静,故而天地两者无为相合,万物都化生出来。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自然繁衍、生生不息。这是一种“集体无为”状态。“无为”就是依靠本能和本性去生活,没有过多的人为干预,也没有多余的欲望和私心。所以说,天地虽然无为,而实际上无所不为也,而世俗之人,又有谁能够达到无为的境界呢!

这里,我们看到了道家思想与佛法思想在顶峰相遇,引用济群法师在《人心、人性与人生》中的开示:

“生命的本质是自由而快乐的,只因迷惑,人生才有种种烦恼和痛苦,所以佛教说人生是苦。一旦止息迷惑烦恼,生命就会恢复本有的清净、自由和快乐。”

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完整地认识生命,认识心的作用。无明使心成为痛苦的源头,但我们的心中还有觉性,可以源源不断地散发喜悦。这种喜悦是心本来具足的,不需要依赖外在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本身就是巨大的宝藏。佛陀对众生最大的贡献也在于,发现每个生命都有觉醒的力量,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它,开发它。

众生因为看不到生命的富足,内心匮乏,才会对外在事物形成依赖,不断索取。但向外追求所得的一切,只是外在的,并不能解决内心匮乏,反而会在追求过程中迷失自己。越是追求,越看不到内心的真正需求,越得不到满足。

现在不少人在财务自由后,因为失去奋斗目标而陷入精神危机,似乎什么都有了,却还是不能安身立命。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没有向内观照,没有认识心性,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我们世俗的快乐和幸福都包含某种目的,这是一种“有为”。庄子认为世人都将有所作为视为自己快乐和幸福的源泉,但这种快乐是一种狭隘的快乐。相反,他认为真正的快乐在于“无为”,即不追求任何目的、不趋炎附势、不追逐利益。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庄子无非是感叹这世上之人不知无为而无不为的“众妙之门”,没有好好效法,当然更不知“至乐之乐”啊!

【成语】

至乐无乐:指至极的欢乐在于无乐

夜以继日:指夜晚接上白天,后形容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

1 阅读:1

求求求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