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春季,何来春分?——读《欧洲文明史察疑》有感41

涂樗 2024-05-05 03:27:18

中国著名远程考古学大师黄河清先生主编的巨著《欧洲文明史察疑》中,第十篇安排的是双响炮——大炮董并生与二炮诸玄识联袂奉献了经典文章《“世界伪史”纪年体系来历揭秘》。

上接第40篇

显然,“双响炮”组合把两个历史事件混淆了。

公元325年,由于“双响炮”组合批准的“儒略历比回归年365.2422日长0.0078日”这个现象的影响,沿用了370年的儒略历已经出现了2.88天的误差,导致本应在3月21日出现的“春分”,在3月18日就提前出现了。——当然,这一点对于西史辨·伪史论者很难理解。

有西史辨·伪史论者提出:“在古代埃及、巴比伦地区,乃至地中海沿岸欧洲地区,由于没有明显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它们怎么可能有春夏秋冬的季节认识呢?就如同美洲人没有马,怎么可能产生‘马’的概念一样。因此,与春夏秋冬有关的‘春分’和‘秋分’的概念,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古印度人都不可能有,只可能在四季分明的古代中国被发现!欧洲人当然也不可能发现。”

关于古代埃及人、古巴比伦人、古代印度人、古代希腊人等有没有四季的概念,我真不懂这些国家的语言,不敢确定。但是:春分点和秋分点,确实和春季秋季没有必然的联系。古人为什么会注意到春分点和秋分点?难道是因为这时候春天、秋天开始了么?不是。因为春天、秋天开始的时节是“立春”、“立秋”的时候。然而,“立春”、“立秋”这样的节气,却是在“春分”、“秋分”确定后才可能出现的。

要想知道古人为什么这么重视“春分”和“秋分”,或者更根本的说,古人是怎么发现“春分”、“秋分”这一天的呢?说白了很简单——因为在这两天,白昼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都是12个小时。

——也就是说:春分、秋分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与季节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现象。

这种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只要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春分和秋分这一天,太阳都是直射在赤道上。因此,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白昼与黑夜的时间都是一样长的。而如果我们再深究一些,就是说:在这一天,太阳运行到了黄道与赤道相交的地方。

在罗马和北京的纬度上(北纬40度左右),春分点前后三天,白昼与夜晚的时间差会相差大约12分钟。这几乎快有一刻钟,足以引起观测者的注意了。

而且还有另外一种观测春分点的方法,即观测太阳最高点的高度。当太阳处于最高点时是夏至日,处于最低点时是冬至日,以罗马和北京的纬度为例(北纬40度)。夏至日太阳高度约为73.5度,冬至日太阳最低约为26.5度,中间高度相差47度即2个23.5度。因此,春分秋分时,太阳高度应为50度,即直射角度90度减所在纬度40度。也就是说:当正午太阳高度为50度时,北京和罗马所在的大约北纬40度的地方,正好是春分或秋分。粗略的来说,太阳在91天升高了23.5度,平均每天升高0.258度,3天升高0.77度。也就是说:本应在3月21日出现春分,届时太阳高度50度,可是在3月18日太阳高度就达到了50度,到3月21日地就达到50.77度。这个0.77度的角度很大,因为太阳的视直径只有0.53度,却早就被天文学家注意到了。

因此,无论从昼夜时间长度的变化上,还是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上,古人都可以确定春分点秋分点的到来。同时,时间差与角度差的大小,都足以让公元325年时代的人,注意到历法与天象之间的误差,从而引起他们修改历法的愿望。

因此,在公元325年的时候,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考虑到3天的误差,率先将儒略历进行了修改,并决定将当年的3月21日定为春分。也就是说:儒略历已经不是从公元前45年开始计算累计误差了,而应当从公元325年开始累计。

只有真正无知和伪装无知的西史辨·伪史论信徒,才会说:“没有春季,何来春分?”

第42篇继续讨论。

0 阅读:4

涂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